海林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中国猴头菇之乡”的美称。行政区面积8816平方公里,辖8镇1乡123个行政村、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域内有2个国营农场和3个森工林业局,总人口44万。
三年来,海林市通过大力实施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各项工作呈现出领跑争先的态势,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2009年GDP预计实现82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9%;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年均增长34.6%,比全省县市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3.17亿元,增长60.3%,是三年前的2.6倍,人均财力达到66866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年均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398和8720元;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十强前五名”。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中国特色魅力城、省级卫生城、文明城和园林城、财源建设示范市、造林绿化先进市。我们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建设思路,由点线示范向集群推进拓展
三年来,为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我们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坚持规划高标准,对城市社区型和城郊型村,实施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设施、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对全市123个行政村按照生态、旅游、文化、民俗等进行分类推进,突出生态,突出特色。突出“三抓”推进农村环境建设。一是抓源头。实施了城乡洁净工程,开展了“五清五改五化”整治活动。通过3年努力,示范村和旅游沿线村屯已达到路平、沟畅、灯明、村净、景美标准,其他偏远村屯在实现彻底整治“脏、乱、散、差”基础上,完成了“四旁”绿化、村内美化、主干道硬化,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二是抓示范。根据各村区位、经济基础、班子能力等条件,全市选取30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村,其中省级试点村21个,通过政府奖、镇村筹、部门帮、社会募破解资金难题,加大投入,为全市所有村打样。海林镇密南村地处中国雪乡旅游线,是省级示范村,三年来投入350万元用于环境建设,其中市政府以奖代投34万元,集体筹资98万元,帮建单位扶持资金218万元。该村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已初步建成了生态型、花园式文明村。三是抓“集群”。针对文明村建设发展不均衡问题,实施了以“两区四带”(“两区”为海南乡、新安镇,“四带”为海宁、海长、海山、柴莲四条旅游公路沿线镇村示范带)为重点的文明村集群发展示范工程,带动全市文明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力争用3—5年时间将“两区四带”打造成文明村建设的示范区、先导区,建成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
二、创新投入方式,由单一投入向多元筹资拓展
采取“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总投入4亿余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了八大工程。一是道路边沟硬化工程。采取向上争、财政奖、镇村筹、部门帮多方投入,全市村村通硬质路,98%的村村内主要街道和边沟实现硬质化,其中42个村实现村内道路全硬化。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二是绿化美化工程。采取财政以奖代投、镇村自筹、股份合作等运作方式实施绿化,70%的村“四旁绿化”率达到80%以上。采取市场化运作完成道路绿化270公里,通乡公路绿化率达到100%。三是道路亮化工程。新安装路灯1367盏,85%的村实现村内主要街道亮化。四是饮水安全工程。完成86个村屯饮水安全工程和40个村屯水质改造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五是村级浴池工程。两年投入1042万元,其中市财政以奖代投236万元,77个村新建和改造81个村级浴池,基本解决农民洗澡难问题。六是文体场所工程。新建和完善48个村级休闲广场、56个村级综合活动室,85%的村建有休闲活动场所。七是卫生改厕工程。新建新型卫生厕所2300个。八是垃圾场改造工程。新建垃圾填埋场75个,83%的村实现了垃圾定点填埋。
三、创新建管机制,由自我发展向和谐共建拓展
为实现建管并举,统筹推进,重点创新了四项机制。一是创新参与机制。市财政“以奖代投”的方式调动了农民及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三年共投入财政资金4500多万元,撬动其他各类投资3.5亿元用于文明村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安镇西安村的村民提出的“少喝一杯酒、少抽一盒烟,出钱建设咱家园”的倡议,自愿捐款200多万元建设文明村,充分体现了富裕后的现代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创新帮扶机制。针对帮扶中的“注重点,轻视面”问题,采取划档分类、“田忌赛马”式帮扶:村村落实帮建单位,既帮基础好的,也帮基础差的,用实力最强的单位对口支援最弱的村,优化了帮扶结构,实现了村村有人帮、有人管。经过三年帮扶,海长线的密南村、海山线的青岭子村等5个省级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和示范村。三是创新领导机制。为解决部分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问题,实施村级班子“五子工程”,即对思想老化的补脑子、结构不优的壮身子、安业守成的压担子、闹不团结的强班子、发展慢的引路子,并通过领导挂职、跨村兼职、弱村整治、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发展能力。目前,全市有123个市直部门班子副职兼任123个村的村支部副书记;有4名村党组织书记跨村兼职,有9个村推行了党组织联建。由蔬菜村党委书记兼职的泡子村,不到两年就由原来的上访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创业村。四是创新约束机制。把环境建设纳入村规民约和村级绩效考评,采取专人清运、群团组织和老年协会义务管护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管护长效机制,目前85%以上的村都建立了卫生日常管理制度。同时,成立农村环境整治督察组,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展明察暗访,开辟专栏,督办落实。
四、创新活动载体,由灌输培育向提升本领拓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培育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一是增强农民发展能力。紧紧抓住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采取以案说法、发放资料、电视讲堂、百姓大讲堂、专家讲座、现场开庭等形式开展普法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农民遵纪守法意识。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适应市场能力,建设了一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到90%,打破了过去农村信息闭塞的状况。二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投入2500余万元建设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9个,在每个村设立了图书室、电教信息室、党员活动室和老年活动室等,建成规范化农家书屋30家,85%的村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文体广场。开展了“金色田野”文化下乡和“文体、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农村广场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节色彩纷呈,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农民秧歌队、表演队应有尽有。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享受到了农村文化的快餐,林海大地上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三是培育农村文明风尚。围绕打造新型农民,以“学在农家、富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创建活动,每个村在原有创评“十星级文明户”基础上,培育10个以上“新农家”示范户,共评选出生活宽裕、庭院整洁、文明守法、邻里和谐4种类型“新农家”示范户1500余户。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广大农民增强了致富本领,改掉了生活陋习,推进了党的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民主文明的良好风尚。四是扎实开展创建活动。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实施了《海林市文明村镇建设2006—2010年长远规划》,建立了文明村建设奖励基金,市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文明村奖励;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市一级目标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做到了创建有规划、工作有标准、考核有奖惩。创建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以上文明乡镇3个、文明村13个,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率分别达到100%和85.9 %。海林镇新合村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村,属海林城关村,2009年村集体积累达到125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固定资产1800万元。该村以打造龙江朝鲜民俗旅游第一村为目标,先后投资344万元、引资4800万元,建设了民俗餐饮一条街、天体浴场、老年公寓和朝鲜族文化中心等项目,环境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街路硬化。村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风纯朴,村务管理民主,是我市文明村建设的突出典型之一。
海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文明办、新农村办和各帮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合力创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各兄弟区县(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机制,不遗余力地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