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县位于我省西南部,南与吉林省镇赉县为邻,北连齐齐哈尔市区,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接壤,东与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隔江相望,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中国绿豆之乡”和“中国花生(四粒红)之乡”,总人口32万。
近年来,泰来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广泛开展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农户”活动,大力引导广大农民学习文化、陶冶情操、倡导文明、崇尚科学,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县共培养扶植富裕进农户典型示范户116户,知识进农户典型示范户105户,新风进农户典型示范户156户,娱乐进农户典型示范户175户。泰来县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标兵、省级园林城、省级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和省级平安县等荣誉称号。我县和平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工作先进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民为本,关注需求,把“四进农户”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农民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讲实惠,如果泛泛地开展不能给农民带来利益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对群众是不会产生吸引力的。所以,我们把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策划和推进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我们深入村屯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有,但苦于致富缺技能、求知无门路、娱乐没氛围。为此,按照全市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所确定的“1253”总体工作思路,我们把“四进农户”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把群众关心的致富问题、社会风气问题、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与农民的自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吸引群众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让农民从内心感兴趣,从内心里愿意接受,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取得了实效。
二、典型示范,强化引导,探索“四进农户”活动模式
我们首先在全县10个乡镇确定了10个“四进农户”试点村。在试点村建设上,县乡实行政策倾斜,财政划拨专项资金,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统一检查,统一验收。在试点村建设中,确定了治理“五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禽畜乱跑)、实行“五改”(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做到“五要”(柴粪要出村、厕所要干净、禽畜要圈养、庭院要整洁、道路要平整)、达到“三化”(街院净化、道路砂石化或硬化、村院绿化)、实现“七有”(以农户为单位有一条致富增收路子,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好家具和家用电器,有一部家用电话,有一间条件较好的厨房和厕所,有一种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有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试点村“四进农户”活动已初见成效,积累了经验,摸索了模式。我们在全县总结推广试点村“四进农户”活动经验,“四进农户”活动在全县展开。
三、多方联动,把握重点,把“四进农户”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成立协会促增收,推动“富裕”进农户。我们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积极帮助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体及各类协会组织,以协会扩大合作,壮大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裕”进农户,真正让农民唱起了主角,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我会干”的转变。目前,我县已有注册农民专业协会64个,农民联合体70个,富裕进农户典型116户。涌现出泰来镇的养猪协会等20个先进典型,为农民的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克利镇创优水稻合作社入社农户150户,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购种、统一购肥、统一技术、统一育苗、统一收割、统一销售。2009年,合作社水稻总产量4200吨,总收入960万元,人均纯收入9966元,比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每人多收入2000余元。
整合资源抓培训,推动“知识”进农户。一是成立“农民大学”。在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室,聘请农业专家、种养殖能手、律师、教师对农民进行科普培训。各村还配备了电视、VCD、电脑等教学设备。目前,全县各乡镇己建成各类综合活动室83个,学习之风悄然兴起,许多年轻人还参加了各种函授、远程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二是实施科技入户。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入户直通车这一特殊载体,深入乡(镇)、村、屯、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去年以来,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380多场次,现场咨询3.2万余人,印发实用技术材料4.5万余份,培训新型农民4500多名。三是健全“四组三大”科技推广体系。即,建立县农业技术专家组1个10人,乡镇科技指导组10个40人,村科技行动组83个332户,屯科技辐射带动组522个614户;建县科技大厅1个,乡镇科技大集10个,村科技大院83个。同时,发挥“四组三大”成员作用,扩大培训范围、延长培训时间,采取集中办班和走村入户相结合、专家讲解和典型现身说法相结合等办法,搞好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四是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由文明办牵头把组织部、宣传部、文体局、广电局、团县委、新农办、关工委、科技局、农技推广中心等相关部门捐赠的书籍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并配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提高了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选准载体树新风,推动“新风”进农户。我们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促进新风进农户。在全县深入开展“十佳道德模范”、“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卫生检查评比”,组建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等,推动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树立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文明守法户、科技致富户,涌现一批尊老爱幼、好儿女、好婆媳、好丈夫等先进个人,村民学有目标,行有样板,为激励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娱乐”进农户。加强了三级文化网络建设,扩建、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动站(室),培养了一批文化中心户。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许多群众离开了牌桌,扔掉了麻将,自发地聚拢在一起,自排自演、自娱自乐,追求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村里的青年农民,把这里当成传播先进文化的乐园,读书、看报、下棋、玩球,形成了一道道靓丽风景。目前,我县已建成乡镇文化活动站11个,组建农村大秧歌队45支,成立文化中心户175个,拥有说唱、戏剧、乐器、舞蹈等农民文艺人2300多人。我县和平镇兴和艺术团有团员32人,由声乐队、器乐队、曲艺队、舞蹈队等组成,他们都是来自附近乡镇有文艺特长的农民,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创作、排练,利用农闲季节到周边村屯演出,几年来创作各类节目30余个,演出300多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团长宋国安还应邀参加了省电视台《咱村也有文艺人》和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等节目的录制。
四、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促进“四进农户”活动取得实效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推进“四进农户”活动中建立并完善了四个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领导机制。县乡两级成立了书记挂帅,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常年抓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规划机制。制定下发了《泰来县2006—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泰来县开展“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农户活动方案》、《泰来县关于开展“四进农户”活动考核方案》、《泰来县示范型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考评细则》、《全县示范型生态文明村建设达标考评细则》、《全县生态文明村建设样板村达标考评细则》等系列文件,把“四进农户”活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同步推进、同频共振的态势;三是建立了考核机制。我们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成员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坚决兑现奖惩;四是建立了督查机制。成立了“四进农户”检查督导组,由县文明办等单位定期检查、考核、通报。各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党员干部分“片”督导制度,带头包扶典型户,组织村民向典型户学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四进农户”活动落地生根,健康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随着“四进农户”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一种乐观、活跃、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正在悄然形成。“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匾成为农村干部、群众争抢的“黄金招牌”。更为可喜的是,村民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意识开始被唤醒,生产、生活观念不断更新,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实实在在的尝到了开展“四进农户”活动的甜头,更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