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市:发挥优势 强化措施 持续推进旅游沿线文明村镇建设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0年01月28日 10:04:31

  密山市辖区总面积7843平方公里,总人口4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辖9乡7镇,154个村。密山旅游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以水(兴凯湖)为魂、以山(蜂蜜山)为骨、以红(红色旅游)为线”,独具北方特色的环兴凯湖旅游经济带。

  近年来,密山市着眼于建设兴凯湖畔旅游明珠城市的目标,把加强沿旅游风景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沿线村镇农民文明素质,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沿线乡镇村屯整体面貌明显改善,较好地展示了密山的对外形象,也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及旅游、招商引资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全力推进,突出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旅游沿线村镇作为展示密山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一定程度上是密山发展程度、文明程度的缩影。为此,我们不断深化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带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入手,开展创建工作。一是党政合力,靠前指挥。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副书记、宣传部长、主管城乡建设的副市长为副组长,文明办、建设局、交通局、公安局、各沿线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文明旅游示范带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并成立办公室专项推进创建工作。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本部门的工作推进。我们将此项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并把创建工作与改进领导工作作风相结合,建立联系点制度,实行定人、定点、定单位、定时间的办法,形成了上下一致、左右贯通的工作格局。从2004年以来,我们切实做到了不管我们的市乡村及相关部门的领导怎么调整变化,抓创建的领导体制都没有改变。二是明确责任,细化任务。为防止在创建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影响创建质量,我们把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带的创建范围、内容及目标按行政区域和部门职责进行了细化、量化,做到了范围、任务、目标“三明确”。各沿线乡镇还制定了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到户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任务,一级对一级负责。三是建立制度,完善措施。实践证明,沿旅游风景线文明村镇创建不易,保持更难,在环境整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成立了密山市沿线环境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还制定出台了沿线环境管理办法和工作职责,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沿线各乡镇都组建了环境管理队伍,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沿线环境管理,市政府为沿线各乡镇每年拨付2万元管理经费,用于人员开资。

  二、注重方法,合理安排,突出创建工作的科学性

  沿旅游风景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量大,项目多,要抓好此项工作必须讲究方法,科学有序推进。一是因势利导,分级发动。在创建初期,为发动各层力量参与创建,我们采取了先单位后住户、先单位职工、党员、干部后一般居民、先富裕户后一般户的方法层层发动。各沿线村镇包片干部深入村屯农户家中,面对面地动员和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创建中来。市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深入宣传创建的意义、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还注意抓反面典型。在电视台设立了“曝光台”栏目,每天对沿线住户影响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达到弘扬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还专门编发《创建信息》,及时反映全市各乡镇、各条战线的创建工作经验,通报全市创建进程及动态。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密山沿旅游风景线长达90余公里,点多、线长,创建基础参差不齐。我们结合实际逐乡逐村制定创建方案,深入到乡镇、村屯逐一指导,明确标准,探讨办法,解决困难,保证了整个创建工作既做到了高标准严要求,又客观实际。三是因时定标,分期推进。我们根据农时、节气等因素,确定不同阶段的创建工作重点,实行逐步推进。如在村屯环境建设中,每年每个月都有重点创建工作。在3月份以清除垃圾为重点,大搞爱国卫生运动,4月集中栽种花草,5月农忙时节安排补种花带,加强管护,6月更换、扶正、粉刷沿线栅栏及治理脏乱差,到农闲时节则重点开展文化活动、科技培训等。每个季度市里都组成联合检查组按重点项目进行检查,现场打分,通报全市。每年的四次联检,促进了各乡镇取长补短、齐头并进,收到显著效果。

  三、抓住重点,精心筹划,突出创建工作的典型性

  文明村镇创建与其他重点工作一样,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一是以典型村镇为重点,深入推动创建。每年我们都评选出文明旅游示范带建设工作先进乡镇、先进村,召开现场会,组织沿线乡村现场观摩,学习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推动沿线创建整体水平的提档升级。近年来我们已先后培养选树了白泡子乡、连珠山镇、湖沿村、解放村、爱国村等一大批旅游沿线文明村镇先进典型,有效地带动了全市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开展。二是以旅游线为重点,扩大创建范围。我们以密山至兴凯湖旅游线为重点,不断扩大连片创建范围。北线创建范围扩大至沿密虎线上的裴德镇、东胜村、兴凯镇、东发村;南线扩大至沿湖线上的白泡子乡、蜂蜜山村、齐心村,西线扩大至铁西森林公园线的太平乡、密山镇、裴德镇、民主村、农丰村、宏林村、青年村、平安村、新山村。并做到对这些村镇与沿密兴重点旅游线村镇同部署、同指导、同检查。三是以突出创建精品为重点,提升创建层次。2007年为沿线村镇统一建设花岗岩村镇标识,正面为书法家书写的村镇名,背面镌刻该村镇简记。别具一格的村镇标识与北大荒书法碑林遥相呼应,形成一道独特的密山文化景观。2009年市乡两级财政共同出资100万元在旅游公路沿线统一定制了彩钢瓦铁栅栏1万延长米,用彩钢瓦栅栏取代了不规范、不整齐、不美观的木栅栏,靓化了旅游公路沿线整体环境。按照鸡西市委建设“三带”的要求,我市还建设了22块沿旅游风景线大型高空广告牌,形成了一道公益广告宣传带,特别是在与鸡东交界处,集中建设了体现密山总体发展思路的系列广告带,集中宣传“三富三快一联合”、资源优势、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旅游、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以人为本,活化载体,突出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沿旅游风景线文明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环境建设和人的建设两个重要方面,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创建工作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此我们从加强教育入手,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夯实创建基础。坚持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培训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以创建美德家庭为重点,不断加强村民自治教育力度。沿线乡镇村屯都结合实际,制定包括文明礼仪、守法诚信、环境卫生、尊老爱幼等许多方面内容的《村规民约》、《村民行为规范》,以此约束村民的言行,强化文明意识。连续六年开展“十星级美德家庭”创评,沿线乡镇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采取村民自报、群众代表联评、村委会初评、乡镇批准等程序,共评选“十星级美德家庭”村级8894户,乡镇级2537户,密山市级982户。二是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依托“三下乡”、“科普大集”、“农村青年培训行动”等开展农业实用技能、科技推广和创业技能培训,使村民普遍掌握1—2项专业技能知识,实现户户都有明白人,家家都有致富能手。充分发挥青年星火带头人、种、养、加大户,在科技培训、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作用,率先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村民集中建立绿色特色项目生产示范基地,促进规模化种植、养殖和集约化经营。截止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820次,培训实用技术人数达到14000人次。三是开展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了对沿线村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得到进一步加强,每个村都有1—2个农家文化大院,形成了乡镇、村、农户三位一体的文化服务网络。在农闲季节各乡镇经常组织秧歌汇演、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我们还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大乡村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每年都组织举办培训班,培训提高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辅导能力,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逐步高涨。在每年的旅游季节,我市的兴凯湖“巧嫂农家游”、铁西森林公园游等旅游景点景区,都安排篝火晚会、歌舞才艺表演等项目,附近的村民都自发参与,载歌载舞,不仅使游人感受到了密山人的质朴热情,也体会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五、形成合力,联手运作,突出创建工作的多元性

  沿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形成整体合力,联手创建,联动发展,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城乡联手创建。多年来困扰文明村镇向纵深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资金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沿旅游线的每个村都安排了三个市直文明单位与其结对子。目前,全市90个鸡西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10个乡镇的29个村结成了共建对子,仅近三年,各文明单位就为帮建村屯投入木材、钢材、水泥等物质和资金总计900余万元,为创建活动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保障。二是区域联手创建。积极协调密山域内的牡丹江农管局及所属农场联手创建,沿线连珠山镇等3个乡镇在农垦的帮助下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全省先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断优化升级,共同建设了3个千亩示范园区。投资2150万元(其中农场投资150万元)建设农村公路31公里。此外,垦地双方在教育、医疗、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三是军民共建。我们积极推动军警民共建文明村镇活动,协调驻市部队参与沿线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65915部队与知一镇嘉禾村开展共建活动中,部队每年都出动官兵为驻地清运垃圾、清理边沟、栽植绿化树,官兵的辛勤劳动,极大推进了驻地的环境建设步伐。

  通过六年的持续创建工作,我市沿旅游风景线文明村镇创建取得了累累硕果。目前我市沿旅游风景线村镇中,有一个国家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乡镇3个,省级文明村6个,地级文明乡镇5个,地级文明村26个。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变了沿线村镇的面貌,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优化了密山投资发展环境,提升了密山对外形象,增强了密山的吸引力和城乡综合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密山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总收入实现5.1亿元,同比增长15%,再创历史新高。

作者:    来源: 黑龙江省文明办     编辑: 李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