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克县辖2镇7乡77个行政村,境内人口11万人。现有耕地面积232.7万亩,农业人均耕地43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
逊克县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展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有农村文化大院77个,电声乐队41支,民乐队36支,铜管乐队4支,建有农民歌舞团、艺术团、合唱团、书画社、美术社等业余文艺团体11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97个。逊克县的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农民法律学习的课堂,思想教育的阵地,信息交流的中心,才艺展示的窗口,科普培训的基地,文体休闲的乐园,成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全县现有各级文明村77个,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
逊克县在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中,始终注重不断在其内容上丰富,在其形式上创新,在其功能上完善,实现了由自发式向组织化、由粗放式向制度化、由浅层次向高品位的转变。
一、以自娱自乐为主的娱乐型文化大院,调动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1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稳步实行,逊克县农业连年喜获丰收,农民人均收入10年间翻了一番,70%以上的农民家庭步入了万元户或准万元户的行列,逐步走向富裕的逊克农民对农闲、茶余饭后的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追求,新的物质条件、新的生活理念悄然改变了逊克农民的思想,他们不再满足于在“饭桌、酒桌、麻将桌”之间穿梭,渴望过上高雅的精神生活,恰逢当时出现了第一次红歌流行高潮,很多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文艺骨干拿出了二胡、笛子、手风琴、阮等尘封多年的乐器自发地走到一起,唱起了红歌和流行歌曲,形成了文化大院的雏形。
最初的活动模式是农闲时节聚集到文化热心人家的院内弹琴、唱歌、跳舞、说快板,青年人拿来录音机放起乐曲,青年人唱流行歌、跳霹雳舞,中老人唱红歌、跳交际舞,冬天则转到文化热心人家中唱歌、跳舞,被广大群众戏称“炕头文化”。1990年,边疆镇前进村的几位农民用儿童电子琴和收音机改装的音箱等材料,建成了第一个自制电声乐件,与二胡、手风琴、吉它等老乐器一同组成了逊克县第一支农民电声乐队,并于当年的春节举办了前进村文化大院的首届春节晚会。由此,树立了文化大院活动的样板,拉开了文化大院的序幕,全县各村文化热心人和文艺骨干主动提供场所、主动动员群众参与,竞相效仿,纷纷成立了条件各异、形形色色的文化大院。
逊克县农村文化大院突出群众自发、自娱自乐、广泛参与的主题,以农村文化热心人为主导,以农民文艺骨干为主体,已有乐件得到盘活,文艺骨干队伍得到壮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青年人学唱红歌、中老年人学唱流行歌曲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以才艺提高为主的才艺型文化大院,有效促进了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的形成
1993年,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文化大院活动加以引导和规范。当年县政府投入10万元资金建立了6个农民电声乐队和1个农民铜管乐队。县文化馆开始对文化大院的文化热心人和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辅导,对文化大院建设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引导农民建设“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
在1993年至2002年的10年间,由县政府投入25万元组建了18支农民电声乐队和2个农民铜管乐队,举办文化热心人和文艺骨干培训班178期,共有849人次的文化热心人和文艺骨干参加了培训,进行了基础乐理、声乐、器乐、曲艺、舞蹈、美术、书法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表演、辅导、创作队伍。与此同时,逊克县还通过文化大院调演、参加春节晚会节目选录和红玛瑙艺术节文化大院专场演出等形式,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村文化大院文艺创作和演出水平,并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活动风格。目前,许多村屯的文化大院都已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如边疆镇前进村、黎明村,车陆乡车陆村、宏伟村,干岔子乡河西村的文艺演出;干岔子乡柞树岗村、车陆乡西双河村的书画创作;干岔子乡河东村、河西村的根雕;边疆镇百合村、黎明村的民间剪纸;新鄂乡的手工艺制作、民族歌舞等。这些特色文化大院如同一道美丽的风景,组成了逊克县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风格迥异的“大院文化带”。
农村文化大院已经由“民办”变成了“官办”,由“娱乐大院”上升为“文艺大院”,由一村几个整合为一村一个,活动场所也由文化热心人家转到了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活动已经列入各级党组织的目标考核项目,县乡两级政府开始有计划地为农村文化大院投入,文化大院活动开始由党支部、村委会负责组织,群团组织配合,各村文化大院在抓好群众娱乐和文艺演出活动的同时,突出本地特色,一村一品的文化大院格局已经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开始为农村文化大院的发展提供平台,文化大院全面步入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以开阔视野为主的学习型文化大院,实现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抓好文艺骨干培训、文艺演出、书画、摄影、艺术品展示等一村一品文艺活动、保持文化大院特色文化活动强势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的才艺展示功能的基础上,我们全方位拓展文化大院的内涵,开发了科普宣传、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文明养成等促进农民素质提高的功能,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观看影碟、看远程教育同步授课,现场演示观摩、演讲会、报告会、智力竞赛等方式,对农民开展理论政策学习、农业新技术培训、法律法规学习、公民道德普及、市场预测等活动,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
自2003年至2006年,利用文化大院共举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中央一号文件、生态文明村建设等理论政策学习班346期;利用文化大院科普活动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浅耕深松、侧深施肥等种植技术9项;推广大豆新品种5个、小麦新品种3个、白芸豆新品种3个、红小豆新品种2个、马玲薯新品种2个;肉牛养殖、绒山羊养殖、狐貉养殖、獭兔养殖、鹌鹑养殖、网箱网栏养鱼等畜牧水产养殖技术12项;利用文化大院开展普法活动660多次,全县77个行政村全部顺利通过“四五普法”验收,建立民主法制示范村46个,各级组织平安村68个,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利用文化大院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公民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及基础性创评活动,评比出“十星级文明户”8600户,“双文明户”100户,“五好文明家庭”650户、“五无家庭”6800户、“十佳青年”40个、“十佳少年”40个、“好婆婆”4300个、“好媳妇”5800个,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创建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身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革除陋习,建设文明生态、和谐美好新家园的积极性。
文化大院,从文艺层面看已经成为全县农村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教育层面看已经成为各部门、各行业竞相利用的、开展对农民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平台,实现了由“文艺大院”向“综合大院”的跨越。
四、以文化大院+专业合作社、文化大院+业余团体为主的创新型文化大院,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文化品牌化进程
自2007年开始,逊克县注重拓展文化大院服务经济、服务市场的功能,走“文化大院+专业合作社”的路子,依托文化大院建立了涉农专业合作社,成为各种专业合作社开展活动的主阵地。已经组建的农村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种专业合作社通过文化大院活动了解市场准入政策、了解入世后经济运行规律,为提高专业合作社成员的素质、更好地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提供了保证;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同一行业的农民,通过文化大院的活动了解了所从事行业的市场特点、知晓了所从事行业的法规政策,为组建新的专业合作社打牢了思想基础,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转型、新技术普及和特色经济发展,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调整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农村调整农业结构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已经注册成立了绿色南瓜、棚室蔬菜、农副产品购销、大鹅养殖、特种毛皮养殖、北药特色种植销售等32个专业合作社。其中,边疆绿色南瓜专业合作社与山东省淄博市签订了每年8万吨的收购合同,已履行南瓜购销合同三年,为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逊河麦业专业合作社积极与省农科研取得合作,建立麦豆轮作示范园区3个,落实优质高产小麦15万亩,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卫东绿色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大连一家油脂企业签订了绿色高油大豆年购销合同100吨,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4元的价格实现了绿色大豆的优质优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业余文化活动的不断优化,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品位逐年提升,对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艺术水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艺术人才资源、提高农民文艺骨干的专业素质和演出能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产力、努力打造并推出属于本地、本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将“文化大院+业余团体”做为基本模式,以文化大院为园地,成立了百合农民合唱团、山魂鄂伦春族歌舞团、龙江风朝鲜族艺术团、龙骨书画社、乌吉娜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美术社等农民业余文艺团体42家,形成了独具逊克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近年来,业余团体的很多文艺人才从这个舞台走向了更高的舞台,获得了大奖。靠山村红玛瑙乐坊的电子琴手聂长庆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由相声演员汪洋命名的前进村老虎乐队的歌手梁爽获首届“中国星”全国流行音乐大赛银奖、吉他手韩立忠成为重庆一家演出团体的签约演员,西双河艺术团的歌手王连生在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通俗唱法二等奖,宏疆俄罗斯族歌舞团的琴手袁广荣作为俄罗斯族演员参加贵州民族风情园演出,车陆村新春艺术团的歌手许杰在全省农民歌手大赛上获通俗唱法银奖、歌手关泽楠成为北京一家音像传媒公司的签约歌手。
随着逊克县农村文化大院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院在当前文明村建设中作用不断提升,我们感到:
一是文化大院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只有最大限度地确保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权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大院活动必须建设一支农村文化热心人队伍。群众中蕴藏着一大批有文艺特长的热心人,他们是文化大院建设的生力军,他们长期生活在基层群众之中,最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既是组织者、创作者,更是农民群众心目中的文艺专家,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抓好文化热心人队伍建设,才能为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是文化大院活动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各级党委政府只有加强科学规划、有序管理和正确引导,才能保证文化大院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是文化大院活动必须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大院各项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成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只有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化大院的存在价值。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