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位于贵州北部,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3区2市10县,人口752万。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55.7亿元,财政总收入10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525元,森林覆盖率49%。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塑造新型农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老区人民的新创造——“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基本做法
遵义地处内陆地区,开展“四在农家”创建前,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制约和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生产技能单一,致富门路狭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农民的总体素质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2001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我市余庆县基层党组织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新期待,引导农民开展了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中,我们及时总结提炼,坚持年年分片区召开现场会推广,并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通过八年多的实践,“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不仅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而且成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型农民的重要抓手。
(一)围绕“富在农家”抓创建。一是引导农民转变发展观念。强化致富奔小康意识,引导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守成思想,树立富而思进、奋发有为的发展观念;强化现代农业意识,引导树立市场经济、科技增收、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等观念。二是帮助农民开拓持续增收的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百万亩造竹工程建起了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和农民奔向小康的绿色银行;百万亩茶叶和百万亩中药材的实施,成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和农业结构优化的特色产业;百万亩辣椒和百万亩蔬菜的实施,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百亿畜牧产值目标引领农民养畜增收;百万口沼气池的实施,使农民用上清洁能源、减少生活支出,在养畜和有机肥上实现增收);总结推广“万元田”、“千元院”种植经营模式;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务工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鼓励各地兴办返乡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就业搭建平台。三是增强农民发展能力。干部带头领办、各级办点示范、大户能人带动、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技人员和专家教授指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下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让每家每户都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生产技能或适用技术。
(二)围绕“学在农家”抓创建。全市建成远程教育站点4530个,实现了所有乡镇和村全覆盖,建成农民文化家园145个、万村书库200个、农家书屋196个,为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坚持教育农民与服务农民相结合、提高素质与增加收入相结合,狠抓文化基础教育,在提前实现“两基”攻坚目标、不断巩固“两基”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狠抓政策理论宣传教育,在落实党的“三农”政策中宣传政策,在带领农民科学发展中探索新路、增长致富本领;狠抓农业科技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举办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就近3万场次,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异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狠抓民主法制、社会和谐主题教育,积极发挥农村“五老”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在推进村民自治、协调利益关系、调解民间纠纷、创建平安村寨中进行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
(三)围绕“乐在农家”抓创建。一是加强文体场所建设。各创建点纷纷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文体场所,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开展体现农村特点、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各地注重挖掘、传承乡土文化,组建了近千支农民文化宣传队伍,大力培养文化骨干和民间艺人,傩戏、花灯、金钱杆、薅秧歌、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焕发生机。二是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三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3.6%,555万农民看病有保障。四是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广泛推行“海选”、“公推直选”,增强了农民当家作主的意识。
(四)围绕“美在农家”抓创建。一是以黔北民居建设为抓手,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为满足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后两次设计制作了18套和24套黔北民居图纸,免费提供给农民在新建和改建中选用。如今,4万多栋以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小朝门为特点的黔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黔北民居不但改善了居住条件和村庄风貌,而且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农民建起新民居,发展新产业,走进了新生活。二是以“五通三改三建”(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环境,建图书阅览室、建文体场所、建村务政务公开宣传栏)为切入点实施村庄整治,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各创建点普遍实施了进村路、串寨路、连户路和庭院硬化,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持久开展“整脏治乱”活动,突出解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问题,把美化居家环境与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用农民的话说是“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三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认真组织开展道德实践和评议活动,创新推广“三关工程”(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失助老人、关心外出农民工)、“五心教育”(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等活动,推动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和谐氛围。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