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设协调发展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09月27日 09:45:47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构建城乡文明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大大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实现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规划为先导,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突出出来

  我们坚持“全域成都、全域创建”的理念,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将农村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同规划、同安排、同布置、同实施,实现城乡文明创建一体推进。一是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战略,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过程中,确立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推进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远规划和实施目标。二是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总体部署,打破城乡界限、突破城区创建局限,把创建覆盖面从主城区、近郊区扩大到远郊市县。从创建目标、创建任务到创建考核均纳入总盘考虑,并作为对各区(市)县党委政府考核的“一把手工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持续开展。三是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重点,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明确规划和具体要求,强化了农村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二、以文化为支撑,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市坚持把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发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机制上全力保障,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抓“五大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市2832个村建立了综合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实施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100%的村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图书流转借阅点;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市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实现了农村数字化电影工程全覆盖;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有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开放。“五大工程”的实施,使我市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群众出门15分钟以内,就能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享受各种文化服务。二是抓文化活动。通过“市帮县、县育乡、乡带村”模式,基本实现市级年年有大型品牌活动,区(市)县月月有主题活动,乡镇周周有集中活动,村和社区天天有群众活动。以“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文化科技服务车”和“文化服务直通车”等形式,将数千场电影、演出送到乡镇农村。组织开展“好书伴我行,建功试验区”农民读书演讲比赛和“送知识下乡、捐千村书屋”等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活动中来。三是抓文化队伍。依托农村文化人才、文化资源,组建了都江堰市崇义村狮舞队、青城山镇石桥村藏羌文艺表演队、新津县五津镇临江村民间乐器队等300多支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队伍,打造了一批楹联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火龙文化等特色文化村。全市2832个村(社区)中,每村至少有一支群众文化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积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我们把整治环境作为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方便入手、最容易取得成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三个同步”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建设。一是城乡环境整治同步要求。中心城区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标准,郊区(市)县县城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场镇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农村和灾区对照“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杂物)标准,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二是城乡环境整治同步提升。在广泛开展“城乡清洁大行动”的基础上,将清洁城市街道、院落卫生工作向区(市)县农村延伸,并与城区同步建立起长效保洁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收运体系全面建成,有效地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三是城乡测评工作同步进行。测评工作从中心城区向县城、乡镇和村组延伸,范围扩大到郊区街道、村镇,以乡镇街道和农村院落环境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落实。调查数据显示,城区街道和社区院落整洁度从65.18%提升到70.92%,远郊区达到64.43%,与中心城区百分比差距从11.43%缩小到5.47%,远郊区与中心城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四、以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在坚持传统的“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基础上,融入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档次、提高水平。一是开展“农村新型文明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加强对新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地的建设和管理,我们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宽裕,加强道德建设、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环境绿化美化,创建活动丰富、群众积极参与”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新型文明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农民培养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2008年,首批命名了13个“农村新型文明示范社区”。二是推行“星级农家乐”达标创评活动。针对以“农家乐”为主要特点的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制定了“星级农家乐”的达标创评标准,引导农民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采取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创分级命名的方式,命名了516户“星级农家乐”。三是实施和谐乡镇、和谐社区试点建设。市级有关责任部门重点帮助30多个试点社区、村建设公共设施、改善文化条件、治理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通过高校与试点社区(村)项目合作、文明单位与试点社区结对等形式,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讲座、邻居节、文化节等,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明素质,努力构建和谐成都。

作者:    来源: 四川省成都市文明委     编辑: 李博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