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按照省委关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统一部署,把改善环境面貌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在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过程中,着力打造农村文化符号,积极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有力推动了河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一、开展“三化四改一建”工程,引导农民群众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化”就是村内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四改”就是改厕、改圈、改厨、改院;“一建”就是建沼气池。在工作中,我们组织城市里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帮建活动,2004年以来,每年根据创建村的数量组织下乡帮建单位2000-4000个,筹集社会帮建资金近60个亿。采取向群众讲好处、党员干部带头、大家民主协商的办法,调动广大农民依靠自己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组织群众献策出力、广泛参与。对已完成“三化四改一建”建设的村,通过推行树木养护、环境卫生和道路修补“门前三包”、成立专业清扫保洁队伍、建立垃圾处理设施等方式,实现常态化管理。对沼气池基本普及的村庄,组织农户开展创建文明生态庭院活动,引导人们绿化院落、净化居室、搞好个人卫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5万个行政村中,有2万多个行政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状况,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问题基本解决,厨、厕、屋、院的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目标。环境的改善,给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绿化院落、净化居室、勤洗衣裳等新的生活习惯在一些农村蔚然成风,不讲卫生的传统陋习日益消失,笤帚、拖把、洗衣粉的销量也在农村大幅增加,是前4年的一倍以上,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二、开展燕赵新民居建设,引导农民传承优秀民居文化
好的民居不仅是居住的房子,还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们一方面组织建设、民俗等部门设计了100套既体现燕赵民居文化元素,又节能、舒适的新民居样式,编印出版了《燕赵新民居》图册,包括效果图、施工图,拿来就能用,免费发放全省5万个行政村。另一方面,在资金支持、土地使用、村庄规划、金融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仅省财政每年就拿出两个亿的引导资金,各市、县(市)按照3:2:1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省农村陆续推开,省、市、县分别抓一批示范村,到今年底,仅省里抓的1000个示范村就将基本完成。一座座体现燕赵民居文化、节能、舒适的新民居在广大农村拔地而起,于润物无声中播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三、开展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条件
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村民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村民中心以服务为宗旨,重点提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法律、农资、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安全放心的生产生活用品,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知识。文化广场以活动为重点,配备了文体器材、宣传橱窗,竖立起雕刻有名人名言、治家格言、诗词名句等内容的文化石,为农民开展休闲娱乐、文化体育、民俗展示等活动提供重要阵地。省文明办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连续4年分别向200个村提供电脑、图书、健身路径等器材。目前全省已有12000多个村建起了设施完善、群众喜爱的村民中心和文化广场,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农民文化广场,成为广阔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通过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第一,必须深度切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时时着眼工作大局、深度切入中心工作,围绕党委政府最关心的事来设计创建活动,把我们要做的事情挂在党委政府的火车头上,压在主要领导同志的兴奋点上。新民居建设不仅能有效改变农村面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对拉动内需、保持河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现实意义。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专门就此作出部署,把新民居建设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定下来,保证了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必须始终突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我们搞环境建设改造,并不是为环境而环境,而是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突出文化内涵,用环境来影响人,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正是牢牢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在改善环境面貌的同时,也融洽了农村人际关系,改善了农村的社会风气。
第三,必须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我们组织群众搞创建,不是恩赐群众,而是客观反映群众的愿望,带领和引导群众干他们想干的事。因此,任何创建活动都不能脱离农民的愿望和需求,都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规划怎么搞、资金怎么集,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都让大家来讨论、大家说了算。正是抓住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一场改善环境面貌的“人民战争”才得以在广大农村全面展开。
第四,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搞创建。我们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山区、坝上、平原等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要求,富裕村、一般村、贫困村有不同的标准,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各地的新民居建设,宜建则建、宜改则改,有的整体新建、有的分批实施,有的市场运作、有的农民集资,保持了工作活力,取得了实在效果。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