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明村 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09月26日 19:17:03

  渔业村地处街津口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距同江市区45公里,是全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人的聚居地。渔业村于1947年建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群峰环抱,山上栖息着山鸡、野兔、狍子、鹿等20多种珍禽异兽,辖区内的莲花河和黑龙江盛产可供出口的鳇鱼、鲟鱼、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种。渔业村现有144户,总人口425人,辖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拥有40公里的边境界江。全村主要以渔业生产、养殖业、旅游业、餐饮业、酿酒业、农业生产为主。是国家级文明村,所在的街津口赫哲族乡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乡。

  一、村班子坚强有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

  开展文明村建设,村班子是关键。渔业村十分重视村班子建设和村干部的培养。一是选准带头人。2000年,时任我省八届党代表的赫哲族党员孙玉华当选为渔业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她带领赫哲族群众“调产业链,打民族牌,念旅游经,走特色路”,使赫哲人走上了致富路。2007年,孙玉华又被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二是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利用“两委”换届选举,把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真心为民办实事,能带领群众致富的3名农村英才选进了村级党支部和村委班子,提高了村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三是健全了村级管理制度。在村务管理上,重点健全了村级财务、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制度,完善以“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村级组织议事规则内容,推行“四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做到“四公开”(即政策公开、办事公开、奖惩公开、财务公开),为民主治村、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全面发展,村集体实力较强。

  渔业村是同江市扶持农业生产的重点村,多年来,同江市委、市政府在调整结构、筹措生产资金和物资、发展标准化农业和旅游业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快发展渔业村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加大转产力度。

  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同江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优惠政策,将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集中起来,支持渔业村转产,发展种植、养殖、旅游、餐饮和手工艺术加工等产业。

  目前,渔业村有着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作业区,采用国际先进农机、农艺技术,每年生产大豆1000多吨。渔民们还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山”文章、做“水”文章、做“草”文章,逐步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之路。目前,村内养殖户为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二,赫哲人已经完成从单一渔猎经济向以种植业为主的多元经济全面发展的转变,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二是发展特色旅游业。

  渔业村背靠黑龙江,街津山峰环三面,风景秀丽,世代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独特民族风情为旅游业发展增加了亮点。特别是随着连续四届赫哲族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提高了渔业村旅游区的知名度,来渔业村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加,增强了群众参与办旅游的信心。村委会适时引导赫哲族渔民积极开发赫哲饮食、服饰、歌舞、体育等民俗文化项目,组织成立了赫哲族鱼皮服饰及手工艺品加工基地,把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研发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促进了鱼皮衣制做、鱼皮工艺、鱼皮粘贴画、桦皮画、剪纸艺术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村委会还扶持赫哲渔民发展旅游服务业,目前该村已有60多户农民从事旅游业开发,其中,从事餐饮娱乐业的有30多家,加工和销售旅游工艺品的有10余家,经营游船和出租车业务的有10余家。通过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宣传,使赫哲民族风情游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观光、民族研究和考察人员。近年来,渔业村年接待游人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0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赫哲族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三是发展特色养殖。

  依托街津口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鱼养殖,目前渔业村现有的2100亩水面鱼年产量达398吨,产值420万元,主要品种有鲤鱼、鲫鱼、鲢鱼。另外渔民还养殖水貂1000余只、蓝狐660余只、蜜蜂800箱、野猪200余头。特色养殖户达78户。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又投资300万元,对“修恩湖”的自然水域进行改造,解决湖水渗漏问题,对湖体进行修整,做到池底平坦、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可达到越冬功能,把“修恩湖”建成集繁育、养殖、观赏、放流为一体的鲟鳇鱼养殖基地,使赫哲族实现了从捕鱼到养鱼、从养鱼到放流的历史性跨越,为拯救黑龙江濒临灭绝的珍贵鱼种做出了贡献。四是发展民营企业。以酒厂、猪厂为主体,酒厂以赫哲族品牌的“赫乡情”为主打产品,年生产量达300多吨,在当地有“不喝赫家酒,白来街津口”的美誉,成为佳木斯周边地区的知名品牌。猪厂以绿色养殖为基础,采用环保无菌发酵床养猪技术,做到猪舍无臭味,不清粪,冬季猪舍不用取暖温度达到零上20度,在寒冷的冬季每天每头猪体重增长1公斤左右,是商场、超市的可信赖产品。赫哲人还创办了赫哲族服装厂,每年服装厂生产赫哲族服装200多套,每户农民创收2000元。

  三、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抓住新农村建设试点机遇,我们加大了向上争取力度,大力改善渔业村基础设施条件。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自2006年以来,共投资资金570多万元,改造巷道20多条,铺设了红砖巷道15850延长米,建设白色路面5.6公里,修建环路排水沟涵2500延长米;安装了路灯,建设了休闲广场,建设两处垃圾处理场,制做40个卫生箱。今年春季又投入10万元,栽植银中杨2500棵,对村主要街道和巷道进行了绿化,目前全村道路白色路面达100%。

  二是全面开展旧区改造。

  2004年以来,先后争取投资800万元,建设了赫哲族新区,为赫哲族群众建设了89栋特色民居。近两年来,先后争取上级资金880万元,对渔业村旧区进行了改造,改造土草房110栋,统一更换和安装了水泥围栏15000延长米,安装铁艺门200个,统一修建厕所100个,目前村民住宅砖瓦化率达到100%。村委会还引进资金100万元,在赫哲族新区高标准建设别墅12栋,同时开展了“修思湖”钩场建设,建设了新区广场和农产品市场,改善了赫哲族群众的居住环境。

  三是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投资330多元,建设575平方米卫生院和1095平方米教学楼,渔业村学生上学全部实现了减免费,村里还每年还为考上大学的赫哲族学生每名补助2000元,对办丧事的村民补助500元,对困难户的教育、医疗也作出了相应的资金补助。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村农民参合率达到了100%。目前,渔业村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已经达到100%,电脑、家庭轿车也已经进入了赫哲族家庭。

  四、渔民文化艺术生活丰富多彩,赫哲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赫哲人能歌善舞,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富裕起来了渔民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歌颂党,歌颂新生活。

  一是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村委会组织建立了农家书屋和老年活动场所,购买了健身器材。同江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挖掘和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和发展旅游业,投资2000多万元,在渔业村建设了赫哲民族文化村,充分发挥赫哲族研究会、赫哲族少儿培训中心、赫哲族网站作用,在民族语言、传统服饰、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加强整理和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培养文化传承人,目前已经培养出鱼皮服饰和伊玛堪两个国家级传承人。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村党支部在全村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广大群众自觉地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净化了社会环境,树立了社会新风,每逢节假日和农闲时间,还经常进行赫哲族传统的依玛堪、特伦固、说胡力等节目表演,吸引周围村屯群众前来观看。

  三是成立赫哲族依玛堪艺术团。

  村里能歌善舞的年轮人自发组织成立了赫哲族依玛堪艺术团,每到旅游旺季,赫哲族依玛堪艺术团就进入到赫哲文化村,为游客表演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民族旅游内涵。

  如今的渔业村,牛肥羊壮,果蔬飘香,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红红火火。人们安居乐业,人心思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群众的收入逐年增加,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超过了全市人均收入。下一步,我们同江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把渔业村建设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文化村,发展旅游产业的示范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

作者:    来源: 黑龙江省文明办     编辑: 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