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市:弘扬传统文化 强化道德建设 建设文明和谐发达的新肇东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0年01月28日 09:55:56

  肇东市位于我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南依松花江,北邻大庆油田,是哈尔滨市经济圈六个卫星城之一。全市幅员面积3,905平方公里,总人口93万,农村人口63万。现辖22个乡镇(办事处),186个行政村。

  近年来,肇东市以提升农民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建设为载体,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推进哈大齐经济走廊文明示范带建设的重要工程抓在手上,取得初步成效,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人士、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现把我们的做法和得到的启示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在开展文化长廊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坚持“四抓”:

  一是抓重点人群,夯实基础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以“诵读、育德、励志、成才”为宗旨,以“诵国学,为人生奠基;读经典,为生命喝彩”为主题,开展了以《弟子规》、《论语》等为主要内容的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协调了近6万本《弟子规》书免费发放到学生手中,各学校把《弟子规》的内容和《中小学生守则》结合起来,使学生先诵读,再背诵,后体悟。通过学生做“四个一”的孝行作业(向父母师长每天说一句体贴的话、每周做一件侍奉的事、每月写一封信和每学期参加一次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填写孝行反馈卡等,达到学以致用。

  二是抓“流动书刊”,创设生活场景。我们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农民日常生活之中,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客运站点、休闲公园、文化广场等场所,利用村民出行随时路过的院墙,创办了“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流动书刊”,就是“文明向导”专栏和文化墙。目前已建设文明向导专栏近30处,涝洲镇安业村、五站镇东安村成为文化墙建设6个试点村。许多人担当志愿者自觉维护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参与设计制作。广大群众在健身休闲时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走出家门就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三是抓形式创新,实现“润物无声”。文明向导专栏和文化墙内容上以“弟子规”和省文明办印发的《礼仪知识读本》为主,包括政策宣传、理论园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知识百科等。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分设“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篇。形式上全部用漫画的手法表现,图文并茂,浅显易懂,雅俗共赏,并且定期更换。如我们把《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句话用漫画的形式表现时,许多年长的农民都说孝道又回来了。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时间打麻将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设计了一张漫画:一个孩子在写作业,奶奶在做饭,而他的爸爸妈妈在旁边热火朝天地打麻将,旁白这样写道,当你打麻将时想到自己的孩子和老人了吗?这幅漫画挂出来后,一个小孩把他的妈妈领到了长廊前。我们还定期刊发农民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这种反映现实、贴近群众需要“润物无声”的教育在广大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四是抓多元投入,发挥综合效应。我们采取政府投一点、共建单位扶一点、自身筹一点的办法,整合资金4860万元建成29个农村社区,建设健身广场10处,安装体育路径器材208件,发展书画协会、秧歌队、小剧团、健身队等群众性文体队伍70多支,创办文明市民学校18所、技能培训点26处。新建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为2211.2平方米,总投资199.4万元,建成17个50-100平方米的农民书屋,协调资金19万元购置书画、秧歌服、锣鼓、音响器材等物品重点扶持新农村建设中心户。通过多元投入,把农村社区建成便民服务的“第一窗口”,扶贫解困的“第一中心”,医疗保健的“第一场所”,维稳创安的“第一防线”,文体娱乐的“第一舞台”,素质教育的“第一学校”,文明创建的“第一主体”和环境整治的“第一战场”。

  文化长廊建设能够得到群众认可,我们体会主要源于:

  一是坚强的组织领导。肇东市文化长廊建设之初,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领导的亲自指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队外出考察学习,并在常委会议上专题研究部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抓落实,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找准了载体,拓展了阵地。

  二是浓郁的地方特色。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宣传身边人身边事,把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化、具体化,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识上的升华正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

  三是丰厚的社会资源。宣传部、文明办组织协调文化、科协、卫生、司法等各方面力量,动员近百名社会志愿者服务于文化长廊建设,正是上下互动、城乡联动,使文化长廊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人本的创建理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熠熠生辉的道德智慧、不知荣辱不能成人、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等这些和谐自然之道,展现的正是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恰恰契合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通过文化长廊建设,我们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新的理解,我们感到:

  一是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入手。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家庭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目前西方国家的政要和专家一直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中三个都被历史的长河所湮灭,为何中华文明延续5000年而绵延不绝?答案就是中华民族深厚的伦理道德文化。而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提高农民素质,就要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激励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是实现乡风文明必须建立在一个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基础之上。我们学习《论语》就可以看到孔老夫子曾经讲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孔子去卫国考察的过程中,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问:“既然人口很稠密了,那还能做什么呢?”孔子说:“要富之。”已经富裕之后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教之。”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观点。也就是说,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要使他们明白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孔子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常大道一脉相承、遥相呼应,正是现代农民应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是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抓好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意义重大。抓好宣传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是关键。在积极争取各界力量加大投入的同时,要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管理,活动开展要经常化、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精品化、参与要平民化,确保先进的文化真正走入农民心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我们肇东市通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建设,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是起步探索阶段。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要求和部署,认真学习和借鉴兄弟市县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思路,创新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为构建文明和谐发达的新肇东,推动我省哈大齐经济走廊文明示范带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    来源: 黑龙江省文明办     编辑: 李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