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早期看电影的场所,是离住地仅一墙之隔的含和堂。我在放映组一些零星资料中了解到,毛主席看过的美国片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苏伊士》、《出水芙蓉》、《孽魂镜》、《血海飞雷》、《基督山复仇记》等。此外,毛主席另一个看电影的地方就是中南海春耦斋,它位于风景秀美的静谷园内,未经修饰前,是所很陈旧的大屋子,周末毛主席和其他首长经常来此跳舞;后来安装了放映座机和银幕,便成了跳舞和看电影的活动场所。不过平时毛主席很少看,只是逢年过节为了招待大家,增加节日气氛,在舞会结束后放映一至两部香港片或苏联片。每到这个时候,舞厅又是另一番轻松欢乐的景象:舞伴们和工作人员,人人提着一把椅子,紧紧地围着毛主席,高高兴兴地一边看电影,一边自在安逸地休息着,而此刻首长也显得格外安详,像过年家里团聚时的老人一样。
后来随着毛主席年龄增高和工作压力增大,看电影的次数就更少了,甚至一两个月都不看一次。再往后他仅在新住地——游泳池,偶尔看看“样板戏”拍成的电影。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他老人家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视力和腿力衰退尤为明显。江青为了调节毛主席的生活节奏和增加他的活动量,精心搞来了若干“过路片”。所谓“过路片”是我们一种专用的通俗叫法,这些片子由香港派专人选定送到广州,再由广州当天将片子送上飞往北京的客机,片子到北京后归江青管,别人不能过问,相当保密,一般不超过三天即送回香港。
而周总理对于电影,是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的,不仅重视本国的,也重视外国的,而且还切实做到了“洋为中用”。例如: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的影片出来后,周总理很快就在国务院小礼堂,邀请各部部长和有关领导前来观看,并极少有地在放映前讲话,他说:“今天我和几位副总理请大家一起来看这部影片,是要了解现在世界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看到了他们,也就看到了自己。高级干部当然要抓政治、抓业务,但也要重视国外的先进技术,要不断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我们不能长期落后,长期落后是要吃亏的。中国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
当时国内形势虽然有了初步好转,但“左”的思想还很重,不少人一谈起美国,就说是“帝国主义”,也不敢多说它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因此看了眼前出现的镜头,加上周总理的讲话,大多数人开始沉思起来,有人甚至不断叹息。
在一段时间里,我国先后引进了美国的《巴顿将军》,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大海战》,美日合拍的《虎、虎、虎》以及欧洲和北非国家的一些影片。对于这些反映历史、战争或描写某国现状的片子,周总理在不同场合都十分明确地讲过:“就是要花点钱买进来,因为我们同各国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过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搞禁运、搞封锁,想孤立我们,用尽各种办法不让我们见识世界先进技术,但搞了几年就搞不下去了。再说我们自己也总会有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一天,所以不仅要正确认识和总结自己的东西,也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外国的东西。看他们——些有价值的电影,是我们了解世界简易而直观的办法。”在周总理细心周密的安排下,进口电影首先在中南海西楼大厅、国务院小礼堂放映,让中央首长先看,然后逐步转为机关内部看,最后上市公演,广大群众都能看。如此有条不紊,逐级下来,大家都受益匪浅。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