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6年06月16日 22:16:57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部,素有天然“绿色宝库”之称。1955年7月,省委决定在大兴安岭林区进行综合性营林建设,并成立由省、地双重领导的大兴安岭建设委员会。同时,抽调大批转业官兵、林区干部和工人及招募的民工,迅速组成了6 000多人的队伍,于同年9月分两批奔赴各建设工地,开始了大兴安岭的第一次开发建设。至1958年3月,在沿江建起了呼玛、开库康、额木尔、漠河4个林管区和43个森林经营所,并初步形成了大兴安岭护林防火指挥网络。

  1958年7月,省委确定以老局包建新局的办法,在大兴安岭北坡新建11个林业局。9月,从省内各林业局抽调800多名干部、工人作为先遣队员,背着工具、给养,驮着帐篷,按照地图标识的地点,于10月上旬进入各自的建局地点,开始了大兴安岭第二次开发建设。随后,开发大军陆续进入大兴安岭地区。至1959年7月,北坡林区职工一下猛增到3.5万多人。广大干部、工人和职工家属冒着零下50多度的风雪严寒,靠一双肩膀、两只手,用斧锯、锹镐等简陋工具,砍道影、清泥沼、铲塔头、截冰河,以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在高寒禁区的原始森林中筑路建房,并摸索出了爆破法、土烤法和保温法等高寒地区的冬季施工经验。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在北坡林区建起了12个林业局、64个林场,并已使塔河镇、加格达奇镇初具规模。1961年9月,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精简城镇职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精神,把开发大兴安岭的方针,改为“坚守阵地、待机开发、以农养林、发展生产、多种经营、财粮自给”。为此,黑河地委对大兴安岭开发收缩布局。1962年2月,省委决定大兴安岭北坡林区开发建设下马撤转。

  196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和铁道兵联合提出的《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决定米用石油部建设大庆油田的经验,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和指挥部党委。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兴安岭特区政府,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为特别行政区划。9月,铁道兵3、6、9师计8万官兵奉命陆续进入大兴安岭,开始分段修筑铁路。与此同时,省委决定调集2万名干部、工人参加会战。至此,大兴安岭第三次开发建设全面展开。1965年1月,国冢林业部同意成立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特区人民政府实行政企合一,受会战指挥部领导。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第三次开发会战取得一定成绩,一些林场已开始木材生产。

  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挥师三进,历尽艰辛坎坷。由于重采轻育、单一林木开发,而没有实行采育结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没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致使林区的部分水土流失灾害增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但是,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们,在与天灾人祸的奋力抗争中,仍然取得了丰厚的物质成果,促进了林区发展,为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过程中,造就了一种“拼搏、创业、务实、奉献”的大兴安岭“突破高寒禁区”精神。这一充满地域特点的精神财富,为黑龙江省的精神宝库增添了独具特色的鲜活内容。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郭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