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绥化学院的科研工作虽然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科研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科研处党支部要在“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谋划科研工作发展,全面实施科研振兴战略,突出应用研究、提升特色研究、扶持基础研究,切实提高学校科研能力,为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贡献。
一、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科研工作振兴,党支部的政治生态最关键。支部成员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之以恒抵制“四风”,坚决落实“四种形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支部政治生活严肃健康、政治文化正气充盈、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二、正确谋划发展路径,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强思想保障
全面实现学院科研振兴,必须解放思想,加强顶层设计,扬长避短,借梯登楼,走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科研振兴之路。
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培育一般的关系,在培育一般积蓄后劲的同时,更加注重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的攻关,通过重点突破实现科研整体实力的提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加快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科研达标、重点实验室建设、特色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作为突破的重点,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科研要素和经费向重点倾斜,为实现重点突破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可靠保障。
正确处理教学主体与科研支撑的关系,在巩固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对于教学的反哺作用。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要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实际能力。鼓励教师带着创新成果走进课堂,鼓励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鼓励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构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推动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正确处理开放合作与封闭自守的关系,在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际的开放合作,通过开放合作获取优质的科研资源。要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拥抱开放的世界,打开校门围绕重点课题柔性引进优质科研资源进行合作攻关。鼓励跨学科、跨院系的创新团队建设,尽快改变自我封闭搞科研的状态,通过创新团队的整合,形成学科交融、结构合理的创新优势,创造水平和层次更高的科技创新成果。
正确处理自力而为与借力作为的关系,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主动融入高层次创新团队借梯登楼,通过借梯登楼实现国家重点课题的突破。坚定信心,创造必要条件,善于挖掘自身的优势并充分释放,推动劣势变成优势,鼓励教师发挥学术优势和专长,融入导师创新团队。
正确处理自由选题与规划对接的关系,在发挥学科和科研方向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家基金课题的对接和创新研究。尤其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学科与科研方向优势要与规划选题进行有效对接,主动放弃自由盲目的科研状态,实现高层次科研立项,产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正确处理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的关系,在保持纵向科研立项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面向地方和企业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研服务地方主要在于能否培养地方需要的落地人才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要加强与有关企业对接,关注地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握战略规划重点和新型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增强科技创新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正确处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在扶持基础研究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延伸基础研究的创新链条。没有一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的突破,就不会形成创新优势,这是衡量一个高校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融合,通过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尽快向应用领域转化,解决基础研究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延伸基础研究成果。
正确处理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关系,在继续推动科研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保持创新活力,积极产出新的创新成果的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多途径转化。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加强新媒体应用,注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转化。
三、推动实施“五大计划”,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定战略保障
全面实施科研振兴战略,必须全力推进五项科研计划,力求实现五个突破。推进科研能力培育计划,在高层次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组织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传,积极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和重大项目研究。
推进应用对策研究计划,在寒地黑土特色研究上取得突破。依托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积极推进寒地黑土保护与投入补偿机制、寒地黑土土壤生态标准、寒地黑土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等重大对策研究,为省市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牵引计划,在协同创新上取得突破。积极争取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立项,形成重大项目对于学校科研的牵引带动作用;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在秸秆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重点领域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鼓励教师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攻关。
推进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突破。以基本满足基础研究为原则,积极利用中央支持地方和科教强省扶持资金,启动石墨烯-稀土重点实验室、秸秆综合利用实验室、土壤保护实验室和极冷食品保鲜实验室建设,做好规划论证,尽快形成学校应用基础研究特色。
推进主导产业支撑计划,在服务地方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要准确对接省市主导产业需求,有效融入优势主导产业链,在粮食深加工、食品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对于优势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企业科技创新需求项目攻关,鼓励科研创新团队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探讨和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进一步扩大学校服务社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