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路,任重道远。6月21日的“成都宣言”将本科教育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继而开启了全国本科教育的新序幕,各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加速加快。我们要以本科教育为立命之本,以专业课程为发展之本,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之源,以产教融合为重要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教学工作,推进教学工作开创新局面。
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新要求,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转变思想观念,使各方面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新时代新要求,认真查找存在的不足,深入探讨破解这些问题和不足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要明确改进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保障,为创建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提供制度保障。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道德培养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思想道德培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增长知识见识、在培养奋斗精神、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面向本科生扎实推进“四进四信”专题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坚持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成人成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和落脚点,它需要精心的设计与合理的安排,尤其是专业顶层设计更是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前景。当前随着高考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选考制和按专业报考,这将会对专业生存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深入思考,吸收经验,论证探讨大类招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按照《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的文件要求,严格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着眼于德育优先、成果产出、能力培养、校企协同、改造升级,合理规划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体系设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三、坚持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是适应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应用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如何融合?如何真融?教育不是简单地跟着企业走,而是将企业需要排第一位,通过“引企入校、协同共生”,首先从产业需求出发,从行业需求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然后将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与人的需求集成起来。它贯穿人才培养目标设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按照学校转型发展战略定位,立足应用,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核心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校企共建课程、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推动产业链、人才培养链的融合发展,形成高校、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体”,实现了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和无缝对接。
四、坚持提升内涵,强化专业课程建设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尤其是本科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基所在。本科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专业建设是最关键的一环,是龙头;课程建设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抓手,课程要以专业为中心,为专业服务。抓专业建设,就要抓培养目标,抓建设规划,抓实践基地,抓升级转型,抓产教融合等等;抓课程建设,就要抓精品课程,抓教材建设,抓教学改革,抓教学成果,抓教学团队等等。围绕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评估、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专业改造升级和信息化教学改革等诸多因素,加大专业建设工作力度,变“三年一轮、全面建设”为“每年遴选、重点建设”,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模式新形态改革,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和在线开放课程的共建共享,实现人才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五、坚持从严管理,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以本为本,聚焦“四个回归”,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要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不能只有约束,更要有激励,约束与激励并行,以充分发挥其对一线教师的激励导向作用。继续开展以“塑造师德师风、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抓教风带学风”为主题的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师德师风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教师自觉执行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在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方面,不仅在于过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而更在于其执行效果,要高度重视严格、规范的考核过程,以此促进学习氛围与学习效果的提升。要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增强课程实效性。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与监控,强化指导教师职责。继续严格毕业设计(论文)查重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修订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与考核,强化学习预警,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以考辅教、以考促学,严把考试关和毕业关,严抓严管,常抓常管,齐抓共管,切实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六、坚持强化督导,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教学督导是教学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要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配齐配强专兼职教学督导队伍,发挥教学效果指挥棒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试卷、教研室教学质量等专项评估,探讨由行业企业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将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督导和各类专项评估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管理,建立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上下联动、全程监测,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研究探讨适合我校的队伍和人才分类考评评价体制机制,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探讨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多维度的同行评议评价体系研究。在队伍建设方面,引进与稳定并重,着力提升教学能力,积极探索完善适应新教学理念的人才队伍分类管理与评价的机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