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而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更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我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创新改革意识、优良育人环境,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普及宪法教育,全面依法治校。为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加大全面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更是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分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的内容层次进行了阐述和建构,让青少年掌握到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根本制度的法律。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限制着国家的同时,也在保障着人权。所以学宪法、读宪法、讲宪法、用宪法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会更好的在青少年中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坚定宪法自觉,引导青少年自觉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而学校更应该将普及宪法教育常态化,重视宪法宣传教育工作和宪法的落地实施工作,作为建章立制、依法治校的立校之本、兴校之根,为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二、培育法治理念,学校及相关部门联动。为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专业的法治教育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5次提及“法治”,“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依法治国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应该肩负起培育法治理念,信仰深入人心的重担!根据相关专业部门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高中开设法治课程情况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在学校中担任法治教育课的教师专业背景是法律专业的也只有十四个百分点,政治专业居多。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灌输,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未经过系统法学专业的教师是否真的具备法学专业素养,也是我省中小学法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课堂的案例分析环节,如何使用专业术语让学生清楚在相应的法律中鉴定法律责任,又如何梳理必要的法律知识点,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法律需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这就需要学校与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律政所、共青团、妇联等相关专业部门的联动。通过与公检法部门的联系,与律师的合作,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协作,借助专业力量,为学校提供更多法律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法治教师;借助专业力量,让学生不仅仅通过法治教育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能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借助专业力量,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法律教育保障,增强学校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能力!
三、法治与德育有效融合,小手拉大手。为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营造全民普法的法治教育氛围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应该利用法治教育与德育活动有效融合,通过法治教育与爱国教育、红色教育、国防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升旗教育、安全教育等相渗透,利用司法观摩、模拟法庭、心里咨询、法律知识答题、法律小剧场等创新活动形式,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以及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当然小手拉大手,带法进家庭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运用多渠道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更应该通过法治讲座、法庭教育、开学第一课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明确全民普法重要意义,共同营造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学校氛围、家庭氛围、社会氛围,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身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身为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带领更多的党员成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新时代典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大精神”,践行“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做到以校带家,多部门联动,全民普法守法,用依法治校成为推进我省教育系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