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8日讯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前身是1978年建校的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学校,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培养信息类专门人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省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
一、学院基本概况
学院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3700余人。设有七个教学系部、22个招生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现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精品课程5门。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省赛一等奖21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4项,其中获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二、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发展
(一)鼓励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学院大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推出个性化选修课程40余门,定期举办“知行讲坛”,开设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智力竞赛、技能竞赛周、读书周、系列主题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实例1:励志青年引领道德新风,志愿服务引发媒体关注
我院中专部2012级学生毕胜从小罹患脑瘫,但他没有放弃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院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荣获“2013-2014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在获得帮助同时,毕胜同学也积极回报社会,参加公益活动,加入哈尔滨市慈善总会,创办“毕胜阳光工作室”,开展爱心助残活动,获得了“感动哈尔滨”人物、“哈尔滨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入选“龙江好人”榜。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其进行专访。如今,毕胜同学正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筹划创业之路,努力为残障儿童的学习认知再出一份力。
毕胜和他的奶奶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优质人才
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创客周活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科技创新训练营、邀请企业专家做客创客论坛、组织学生开启创客之旅等。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实例2: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全日导师”贯穿训练项目
学院电子工程系创办了科技创新训练营,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训练营采用“全日导师制”的工作方式,在实训周开展活动。每学期采用不同训练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用“全程导师”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指导,来“陪伴”学生的主动成长。通过训练营活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和技术改造等服务。
电子工程系科技创新训练营活动
全日制导师组织学生进行答辩
训练营学生作品
三、推进产教融合,突出专业特色
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契合产业需要,重点建设了以电子信息大类为核心的22个专业,其中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
(一)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
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根据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影视动画专业“学训交替三段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双导向,差异化,产教融合”、电气自动化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化三级递进”、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双育”等人才培养模式。
实例3:创新“双导向,差异化,产教融合,一体化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学院电子工程系创新学生、教学管理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个性差异,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岗位能力培养工作与教育教学手段、专业管理手段有机结合,建立了“一体化协同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为打造“素质教育有载体,夯实基础技能有方法,创新创业教育有平台,个性发展有空间,职业行动力成长有环境,就业创业有自信”的育人环境,提供保障与支撑。
电子工程系“双导向、差异化、产教融合、一体化协同联动”管理模式
实例4:“订单培养”满足产业需求,共建基地共享育人成果
学院是省内第一家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的高职院校,将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领先的技术、高端的设备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引进校园,共建实训基地,建成“3G、4G”移动通信全真综合实训平台,涵盖了网络优化与运营商在线的全景模式,通过“订单培养”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不仅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社会服务搭建了高端技术平台,取得显著成效。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大唐移动通信共建校企合作基地
实例5:融入跨境电商战略,共享品牌育人
学院管理工程系与阿里巴巴签署加入跨境电商人才培育计划,成为阿里巴巴百城千校、百万英才人才培养伙伴。哈尔滨华南城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签约入驻学院。基地作为全省唯一大学生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无偿开展电商培训实训,持续孵化网商,大学生创业者可实现零成本创业,助力龙江电商快速发展。
学院管理工程系与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
学院与哈尔滨华南城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签约
(二)深化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学院通过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等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问号教学、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和提高学生个性化被关注度等手段,点燃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学起来。
实例6:重视实践教学,多专业协作开发实训项目
在专业实训中,学院创新开展了“多专业协作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以“智能车”为载体,将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嵌入到多个专业相关课程中,作为教学、实训内容,有分工、有合作,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电路部分的设计、生产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完成,循迹避障功能的实现由软件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完成。目前已研制生产出“循迹避障智能车”。
多专业协作开发生产的“循迹避障智能车”
四、提升社会服务,助力经济发展
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互联网+”为契机,发挥专业优势,为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支撑和服务,社会服务辐射能力稳步增强。近年来,组织开展全省新农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网络工程技术服务等10余个项目,共计培训2万余人次。连续承办全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为全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提供服务。开展公益性培训服务近5000人日。
实例7: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新农“精准化”服务
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与企业合作成立黑龙江新农教育服务团队,以黑龙江省农委“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契机,先后奔赴省农业科学院及10余个地市,开展培训任务,为3000余人提供咨询讲解服务。达成了数十家合作社的资源整合,促进了多款农产品上行服务。
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生为企业网络工程开展技术服务
实例8: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培养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哈尔滨平房工业区主导产业,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与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校企合作近10年,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设立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每年有15-20人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进厂顶岗实习,从事生产加工、机电维护、质检等工作。实习结束后,100%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工作。截止到2015年11月,已累计输送学生百余人。
自动控制工程系学生在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及就业
五、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提升
近年来,学院办学成果显著,核心竞争力增强。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师德先进集体2个和省级师德先进个人4名。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以上师生技能大赛获奖80余项,其中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省赛一等奖21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4项,其中获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30余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黑龙江省电视台、哈尔滨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院师生有专题报道。2015年全国校长联系会上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的视频展示中,我院典型案例位列其中。
2014-2015年学生参加国赛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