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淡淡的哀思总会在人们心目中如炊烟般袅袅升起。在继承清明传统祭祀习俗的基础上,全国各地近年来悄然兴起了“文化祭祀”,人们用更为现代和时尚的哀思符号,更文明更优雅地表达对已故亲友的怀念之情。如:沈阳推出"文明祭祀寄情山水"活动,让人们在清明节除祭祀先人的同时,还有植树、放风筝、踏青等活动,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天津是环海城市、滨海城市,“碧海滔滔埋灵骨,水天相连寄哀思。”也是当地人怀念已故亲人的祭祀方式。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在清明节祭祀亲人,总爱焚烧“纸钱”和“元宝”等冥物,有时还燃放鞭炮,不仅带来安全隐患,还破坏了墓区环境、污染空气。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近年来不断倡导在清明节系黄丝带寄托哀思,在冬日折千纸鹤表达怀念。这些时尚而不失文化内涵的哀思符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祭祀者所接受。在借鉴其他城市做法的同时,笔者根据自己本土城市的特点提出一点儿做法仅作参考:
1、在亡者较为集中的墓园建一堵“清明寄语墙”,为人们深埋在心底的祝福和思念开辟了一扇“表达的窗口”。可以在墙上张贴各种各样的心愿卡片,一张张盛满思念和祝福的卡片,在传递着人间至爱真情的同时,将成为墓园内一道新的人文风景线。
2、在每年的清明期间,各墓地可联合媒体举办别开生面的清明原创短信和文化祭祀征集大赛活动,倡导人们移风易俗,用现代创新的方式表达对先人、先贤、先烈的缅怀之情。如诗歌朗诵、民族乐器演奏等形式在先人的墓前真诚地对亲人缅怀,各级文明办选一个地点举办“敬贤思齐、明德流长”的主题纪念活动,邀请媒体广泛宣传。
3、传统节日要有创新和发展,要吸收当代的生活元素。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历经了两千多年传过来的,在每个时代都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的状态以及时代的面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把北宋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不朽的传世之作。节日风俗是活态的文化。国外叫做"实践文化"、"生活文化",是活在老百姓中间的,这每一个时代都带着每一个时代的印迹,所以传统节日要有创新和发展,要吸收当代的生活元素。
4、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在郊区可设立多处景点,既可当作短途旅游,又可丰富大家祭奠的方式。媒体提前做好充分宣传,这样能自然分散人流,比如说清明节如果我们做得到位的话,就可以列出清明节期间人们都愿意去踏青、赏春,抓住人们的这种现象,把细节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包括交通问题,不至于堵车,加大人力疏导等。
5、针对首个清明假期三天连休、群众出行集中、祭扫集中,易给出行群众带来不便,易引发安全隐患,祭扫活动大量增加易使祭扫陋习死灰复燃等问题,各级民政部门要以保障安全、便民服务、倡导文明为重点,制定《2009年清明节工作方案》,并把此方案转化成长效机制。积极与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共同做好清明节期间的安全防范、交通疏导、公共服务、文明祭扫等方面的工作。
6、各级民政部门从强化部门责任、完善应急管理、引导文明祭扫、做好宣传引导、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做好清明节工作。做到准备充分、措施具体、行动统一、保障有力。按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政府对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就清明节应急预案和处置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并全面部署清明节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