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潇潇暮雨。既有着祭扫缅怀的悲酸泪,又有着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积淀,2006年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物质极其丰富,社会不断进步的信息时代,移风易俗、摒弃旧习、崇尚文明,让传统民俗和清明文化通过现代文明来取代旧有的陋习,推动传统缅怀的方式走进现代文明是我们当代人应该重新审视和正确面对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的课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不断弘扬民族文化是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文明新风则是构筑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市建设“三个适宜”文明城市的基础和标志。让我们追思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众多宝贵的精神财产,“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态度,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和合追求,有温良恭俭、推已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克勤克俭的为官这道”。清明节是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传承和发扬这些精神财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回顾过去,祭祀先人和先烈,是我们追思逝者、关爱生者,追思先烈、感激亲人,追思往生、奉献社会的情感寄托和思想升华。
在社会实践中,清明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崇高的道德风范和文明风尚,自我做起、影响周边,进一步培植、弘扬和丰富传统的清明文化。汉代有这么一首歌谣:“城中好高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目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衣匹帛。”意思是说城里人喜欢什么样的梳妆,四周的人马上就会模仿起来;城里人喜欢什么样的服装,四方的人也马上会跟随这种风尚。摒弃陋习、崇尚新风也需要从自我做起,影响身边人,从身边人做起,影响全社会。树立文明新风尚的目的,就在于激发民族大众的爱国热忱,升华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协调人们的行为,促进本民族、乃至国家的现代文明风尚逐渐形成。
树立文明缅怀的首要前提是:对文明缅怀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无论是摒弃陋习,还是文明缅怀,都必须要广泛的宣传清明节日内涵和清明文化,倡导文明祭祀、文明缅怀,使人们在思想底线树立文明意识,灵魂深处受到巨大震撼。比如当我们深刻了解到清明、寒食的由来,这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不仅会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感慨万千,也会从理性的高度、文化的视角、文明的理念、正确的态度去大力宣传和实践文明缅怀。
步入二十一世纪,要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各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加以改造,形成新的文明——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清明文化是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的代表,提倡文明缅怀是为激发民众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庭,以振兴中华为已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时刻把国家利益、社会文明、人类进步放在第一位;树立文明祭祀、文明缅怀新风,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和谐。
通过文明缅怀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让铺张浪费、环境污染、迷信陋习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协调、不相一致辞的现象远离现代社会,让清明文化走进现代文明,充分带动现代文明建设的全面提高,从而发挥我市民风朴实的优势,带动广大民众共建现代文明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增砖添瓦,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追求,这也正是倡导文明缅怀,推动现文明快速发展的集中体现。
作者:戴金锋
通联:哈尔滨市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