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邻里关系的特点与价值
首先让我们来看,现代邻里关系的空间范围有多大,或者说什么是现代邻里关系?如前所述,现代是由传统发展而来的,在现代,传统也并没有完全消失,比如,以居住方式而言,在农村仍然是一家一户的独门别居比邻而住,这跟传统中国没有多大变化,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现代邻里关系多指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这主要是从居住环境和方式上来说的。以城市社区来说,所谓邻里关系狭义来说就是指一个单元的十到二十多户的人家或者是对门或同一个楼层的二到七、八家住户。如果从广义上来说,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区或更大的居住区或社区的居民都在广义上可以看作是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本来是一种民众日常性的生活居住交往关系,但在中国,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仍然具有程度不同的组织性和政治性,如古代无论是乡、里、都有官方任命的管理人员,在现代,则还有村民委员会和居委会,理论上是住民的自治性组织,但实际上还是一种行政性力量。那么,现代邻里关系较之过去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呢?
第一,现代邻里关系是以社区作为背景和环境的。邻里关系是在持续的社区交往活动中不断地建立起来,是社区交往行动的结果。社区概念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具有共同地域,有较深入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具有一定共同体意识的居民共同体。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是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这个现代地缘关系取代传统乡里社会不仅是因为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也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既乡里社会的文化精神是私人性的家族意识和仁爱精神的推扩,而社区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则表明它的公共性的增强,如果说政治上的乡长里正和家族的族长乡绅是组织乡村社会秩序的自觉性力量,那么,社区秩序则是建立在一种现代契约和法治精神上的居民自发性生活秩序。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主要实现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功能,而不在像古代乡里社会那样要承载纳税、守法、联防等更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功能。邻里关系以社区为环境,社区以邻里为主体。社区以公共服务、自我保障为依托、以邻里关系为纽带。
第二,现代邻里关系的弱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第一,居住和社会条件都改变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告别“院套式”和“大杂院式”的居住环境以后,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家庭趋向小型化,自我保障能力增强,“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玩乐”几乎达到万事不求人的程度;第二,在现代社会,业缘关系日益成为社会联系的纽带,而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强对弱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几乎没有精力和兴趣去顾及左邻右舍的变化;第三,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自主意识、隐私意识、戒备心理大为增强,既不想干预别人的生活,也反对别人影响自己的生活。这些因此都拉大了人们思想感情上的距离,出现了“邻里多年不相识,楼道遭抢无人应”的现象,也形成了自我封闭的“邻里陌路”和“同住一楼老死不相往来”的高楼“鸽笼”效应,这都体现出现代邻里关系的弱化。
第三,现代邻里关系是陌生人关系、老人间关系。传统邻里关系大多是世代而居,因此是熟人关系和熟人社会,而现代邻里关系均是以货币购买小区住宅而新结成的邻居关系,在此之前大多是不认识的,由于货币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异地购房的也越来越多,这就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可能同住一个小区。过去在单位文化盛行的时期,往往邻居大多都是一个单位的,还有一个单位人认同,现在全然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成年人都在职场打拚奔波,特别是在一些巨大城市,单位离家远,成年人在单位忙完回到家都七、八点了,早上又早早出门了,哪有时间和邻里去交往呢?在社区活动、交往的主要是退休老人,只有他们有时间在晨练时,各种活动中与邻里相识相交,这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对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小时候没有几个好的伙伴一起玩耍,那对孩子的童年和以后的心身健康都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现在连孩子也被大人约束不能去邻居家玩耍了,最多就是为数不多的小孩在小区院子里跟小朋友们玩一会了,因此,现代邻里关系的实践交往者主要是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