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起,《生活报》开始策划、组织邻居节活动,并在省精神文明办的指导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将活动从哈尔滨市推向全省。邻居节活动规模大,市民参与广,社会反响强烈,首届活动就可以用三个“百”加以概括:期间组织开展特色活动100余项,参与市民100余万人次,《生活报》推出专版报道100余个。而且,邻居节在报道内容、报道视角、报道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创新,不但在哈尔滨市掀起了开展邻居节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强烈反响。黑龙江省委领导曾分别对邻居节活动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此项活动,并对如何开展活动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认为,组织邻居节活动,是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尝试。下面,汇报一下生活报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背景:读者来信引出重大策划
从2004年开始,《生活报》编辑部就不断接到读者来信。很多市民都反映说,现在的邻里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紧张。一名市民在来信中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两年前他举家从哈尔滨市道外区搬到了南岗区一新区,一天爱人回家时在家门口遭劫,高声呼叫求救邻居竟无一人出头相助。与这位居民经历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受害居民都提出了建设相互帮助、相互守望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建议。
读者反映强烈的邻里关系问题,成了《生活报》采编人员议论的热门话题。大家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里关系问题已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寻求解决这一公共问题的良策,是媒体的责任,应该列为一项重大新闻选题。随后,《生活报》在哈市300多个社区内进行了民意调查,并借鉴南方一些发达地区开展邻居节的先进经验,最终决定发起这个活动,同时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活动方案。在活动筹备过程中,《生活报》不但征求了省市区相关部门的意见,也广泛采集了普通居民的呼声。
由于较细致地做好了前期筹划工作,邻居节活动一开始就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编辑部就接到了市民来信近3000封,接待来访市民千余人。哈市的300余个社区,都通过各自的形式配合活动开展。邻居节活动不但引起省城媒体的关注,相关报道在全国性的网络媒体上也在广泛传播。
主题:推动社会和谐
《生活报》倡导并发起邻居节,主要目标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促进市民“相识、相知、相助,团结、和谐、文明”,弘扬优良城市精神,从而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邻居节的主题词对此作了形象表述:真情连你我,和谐进万家。这个主题的定位,与黑龙江省正在全面推进的和谐社区建设内容相符,并更具体化、更有贴近性地搭建起了一个操作平台。
这个平台,是反映民意的公共话语平台。我们认为,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话语权,公众就无法真正参与公共决策,因此就难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在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平衡社会各方利益的时候,在政府与公民上情下达之间,除了行政管理手段、法规管理手段外,还有一个对这两种管理手段的重要补充,即大众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作为公共平台,可通过各方的信息表达与利益协调,实现政府机构与公众、政府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以促成相互间的了解、共识、好感与合作。这样,媒介会起到通过对话、协商实现组织与个人“双赢”的作用。
在邻居节这个公共平台上,普通百姓从德、理、情的角度对邻里关系发表意见,专家学者更是从现代人居关系和城市建设的层面阐释主张,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讨论氛围。
媒体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其实是新闻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的体现。其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努力使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形成一个和谐、协调的社会环境;二是媒体起到了一种“粘合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媒体连续不断的宣传,使公众就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达成共识。显然,邻居节活动组织者所扮演的,不再是一个有闻必录的简单传播者,而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与整合多元时代的多种声音的践行者,他们倾听社会呼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的是现代大众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
基础:以社区为依托
发动社区和居民参加邻居节,《生活报》有多年苦心经营、培育的社区资源作为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举办邻居节活动与《生活报》的办报理念一致。在《生活报》无论是名专栏“王帮办热线”,还是日常的新闻报道,都遵循读者本位的原则,其新闻内容的选择及表达方式强调平民视角。所谓的平民视角,不仅是指栏目的平民姿态,更主要的是新闻工作者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视角去看问题,将了解读者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作为一切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邻居节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正是读者的期待和渴望,许多市民在来信中说:邻居节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几年来,《生活报》一直坚持每1~2周选取一个社区,举办“记者下社区、难事帮你办”活动,面对面听取市民呼声。而今,《生活报》的记者们已经现场走访了哈市一百多个社区,点面覆盖到了六个区,为社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超过千件,赢得了社区和居民的信赖。因此,当《生活报》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时,社区群众给予了鼎力支持。比如,今年黑龙江省加大对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很多搬迁的居民家里都有些古董,急切盼望能找专家鉴定一下价值,以决定是否保留。了解到这一需求后,《生活报》在第三届邻居节中策划了多场社区鉴宝大集,请文物专家现场免费为居民鉴宝,群众特别欢迎这项活动,每次大集都非常火爆。
由于要在城区大范围内开展活动,《生活报》推出的邻居节活动明确了“以点带面、以面促面”的工作思路。通过“社区工作室”,《生活报》与哈市300余个社区事先进行沟通,并在道外区仁里地区首先搞活动,通过他们的倡议引起其他区域的关注。其后,活动在道外区大面积开展,道里区、南岗区、香坊区,以至位于江北的松北区都加入进来,形成了活动全面铺展的局面。
在首届邻居启动后,《生活报》和省精神文明办及时邀请了哈市民政部门、八个区的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的领导座谈,征求意见、取得支持,并共商邻居节事宜。其后,各区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配合开展活动,将半自发的活动进行系统管理。记者了解到,位于偏远郊区的一些企业职工居住区居民,也都参与了进来。据不完全统计,首届邻居节期间,哈市参与开展邻居节主题活动的社区,占到社区总数的80%以上;到第二届邻居节时,全省3175个社区以不同形式参与,覆盖面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