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4日讯去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1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比全省平均高出1786元,增幅达13.6%,连续四年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之最,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2.226:1下降到2.219:1,低于全省2.49:1的平均水平……记者昨天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获得了这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对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宁波市除了对“三农”一如既往实施政策性“输血”基础上,着力构建农民财富长效积累机制,免除农民增收的周期性波动,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引导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子。
这条路子已经产生明显效果。如今,各地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样免费的职业培训、开业指导以及贷款担保、贴息等机会。去年,宁波市“洗脚上田”的农民超过5万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达到80%,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876元,同比增长15.1%,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
大批农民转移就业,为现代农业的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宁波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1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近百万亩,59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近1342家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带动农户30万户100多万户。去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为1345元,同比增长了8.9%。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和机制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户享有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好处。到目前为止,宁波市村级集体总资产在250亿元以上,年总收入超过20亿元,有350个村(社区)推行了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革,这些村通过建造标准厂房、集贸市场、外来工公寓等进行出租的方式,使农民“分红”有了稳定的财源。去年,全市农户人均股息红利收入103元,同比猛增了80.7%。
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员进驻宁波市农村,使农户在土地和房屋上的租金收入有所增加。目前各地流转的土地经营权价格每亩每年平均在300元以上,近郊或城镇周边农户的房屋租金收入也“水涨船高”。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租金收入已经达到了355元。
另外,随着农保、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机制的完善,大病救助、农民工工伤保险、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开始为增收助力。目前,宁波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左右;超过八成的被征地农民有了养老保险,全市农民人均养老金有310元,同比增长27.6%,这些都为农民增收增添了新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