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3日讯 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大都市区,宁波按“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协调和谐”的要求,实施了“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在这个战略的实施中,新理念、新举措不断涌现。
东部新城:开发建设体现节约理念
东部新城是城市“东扩”的主阵地。同样是路,在东部新城要比在老城区“幸福”得多,由于埋设了共同管沟、预留了过街通道,它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必遭受反复开挖的折磨。专家认为,东部新城的这种做法为国内城市道路建设提供了范例。
在老城区,道路下的管线一般采用直埋方式,除了更新、维修和新铺管线时需要开挖路面的缺点外,还存在管线使用寿命短,路面“补丁”多,地下空间资源浪费,抵御地质灾害能力低,施工易引发燃气、自来水泄漏等事故,以及窨井盖丢失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在老城区的道路下造人行过街地道就更麻烦了,要破路,要封闭交通,有的地方还要拆除部分建筑设置出入口。
为根除上述弊病,东部新城指挥部早在2004年就委托同济大学做了综合管沟系统规划研究。按照规划,在东部新城核心区内,将结合主干道路建设埋设总长近10公里的共同管沟,服务于民安路以南至百丈路、新甬江以东至福庆路约4平方公里的区域。
这些共同管沟如同一条地下长廊,里面将敷设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给水管、热力管,预留中水管管位,并安装监控、排水、通风、照明和消防系统。今后需增加电缆或维修、检查管线时,工作人员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宽敞的管沟施工作业。现在,民安路、惊驾路、中山路、兴宁路、江澄路、海晏路、院士路等“四横三纵”道路的共同沟已在建设中。
考虑到部分路段今后人流量会很大,东部新城规划预留4处地下人行过街通道。需要的时候,这些预留的通道只要安上电梯、照明等设备,对内部加以装修就可以使用。和老城区新建地下通道相比,预留通道至少可节约一半成本。
道路建设讲节约,土地利用同样如此。作为开发利用新城地下空间的核心地块,2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内将有近一半区域地面以下被挖空,建成庞大的地下城。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还能减轻地面交通和环境的负荷,方便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转换,并使城市活动避开寒暑、风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而变得更加舒适。中央商务区的地下空间主要由建筑物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地下街、人行通道、地下道路和下沉式广场等组成。
中央商务区是一个楼宇密集的高强度开发地区。按照规划,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物都将设置1至3层的地下停车库。和老城区不同的是,这些地下车库的很大一部分将互相连通,形成网络,并与地下公共停车场、地下街衔接,共享性强,使用效率高,且有利于控制地面出入口的数量。
南部商务区:写字楼建设工贸企业唱主角
南部商务区是实施城市“中提升”战略的十大重要功能区块之一。除商务办公外,这里还将兼容文化交流、商业服务、公寓及酒店等配套功能。和别的区域不同,这里正在兴建的26幢写字楼,总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但没有一幢是房产商开发的。
商务区的写字楼不通过房产商开发,而主要由工贸企业自行出资建设,首先是企业自身的需要。宁波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财务、外贸、管理、研发等部门都在一起。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研发和经营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不少企业位于远离城市的工业园区,商业、金融、贸易、信息等为二产配套的服务业欠缺,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社交平台跟不上,生活便利程度低也使企业难以留住和引进科研、设计等高层次人才。
对政府而言,引导企业在商务区集中建设写字楼,既是顺势而为,也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迅速集聚一批企业总部和为企业配套的相关服务业,使商务区形成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
按照约定,投资商务区的楼宇项目必须按期开工,并在两年内完工。如不能按期开工或超出规定建设周期,区政府有权按出让时地价收回土地使用权。写字楼建成后,企业除自用外,还将引进自己的合作伙伴,以保证楼宇的入驻率。
来自鄞州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的消息说,在商务区兴建写字楼的企业都是经过反复筛选后确定的,其中区外企业12家,上市企业2家,外资企业3家。这些企业自建楼宇中,最高建筑达206米,是未来的宁波第一高楼,有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3幢,50米以上高层建筑16幢。
南部商务区预计2010年前建成,按每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少于2人入驻办公、建成后1年半内确保80%入驻率的要求,整个商务区将有约4万名白领入驻办公。
南部商务区还在国内首创统一规划、单体自建、公共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开发建设模式,由政府确定区块规划设计总体方案,业主单位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单体建筑方案设计,鄞州城投公司统一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实行共用共享。
余姚慈溪:共筑一座中心城
余姚和慈溪正在着手共同打造余慈中心城,从而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强化经济区域概念,以求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这是在“北联”战略中,两地整合资源,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副中心城的重要举措。
余姚慈溪同为宁波北部重镇。为顺畅两市交通对接,余慈城际快速通道、慈溪西外环线余姚段、慈溪童岙到余姚开发区道路、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等项目已经启动。水利工程和公共服务事业方面,两市共建共享的曹娥江引水工程等顺利推进,两市部分河道贯通项目正在前期准备,部分直达公交线已开通运营。
地缘相接的余姚和慈溪在全国百强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18位和第14位,均以制造业发达而闻名。但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制约,两地给水、排水、电力、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无法共享,道路对接不畅;产业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协作;空间资源利用矛盾突出,生产要素难以优化配置。同时,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区域产业结构和职能的调整和升级,也要求余姚和慈溪依托现有经济产业基础,打破体制障碍,整合两市职能、空间和基础设施,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模式,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根据宁波市政府批复的《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作为宁波北部的副中心,余慈中心城涉及两市19个街道(乡镇),包括核心区、慈溪中心城区、余姚中心城区和姚北—周巷片区。其中,核心区为余慈中心城生态“绿心”,以交通枢纽场站为中心,适当发展文化、休闲、体育、服务等公共职能。慈溪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咨询服务、金融信息和生活居住功能。余姚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品质居住、会议、旅游、商贸、金融信息等功能。姚北——周巷片区主要发展科技、信息、职业教育、新兴产业服务等生产服务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