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哈市道外区有关部门了解到,与哈市开埠几乎同龄的百年老店同记公司,正在酝酿并轨改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企业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同记公司的老招牌正在拆换。
据悉,同记公司由于企业高额负债,七年前就处于停产停业状态。现如今,这个曾是哈市组建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企业,由于投资和经营等问题,企业日益衰落,使得现资产为零。
同记的现状与以往那个百货齐全、产品丰富的同记,可谓大相径庭。从省政协退休的李金诠,今年已年逾花甲,从1980至1992年连续12年钻研于哈尔滨老字号的研究,近日,李老依据早年他对同记店员和工人的走访的记录,为记者总结出了几条同记当年辉煌经营之道,他说不知道这些还能否对人们了解同记的兴衰有所启发。李老说,他所了解到的同记,其明码实价、创信誉、爱护人才、注重员工培训与福利等等,都是同记在半个多世纪中辉煌生涯的不二法宝。同记的成功,与武百祥大胆的改革创新与爱“才”之心密不可分,这从下面两则关于同记的小故事中就可见一斑了。
困难面前大胆改革
清末宣统年间,武百祥就开始革新“同记”了。他把在西方尝得的知识与中国商业的实际情况大胆地结合起来,提出“洋为中用,旧为今用”的独特经营方法,当时是一大创举,取得很好的效果。
1907年,武百祥在小同记散伙后,曾用东拼西凑来的500元钱(小洋)组织货源,重新开业,商号仍为同记。当年冬,一些从外地来的客人都戴一种英式鼠绒皮帽,哈尔滨人非常喜欢,武百祥就抓住这个机会,买了台手摇缝纫机日夜赶工制帽,几个月后,买卖大见起色,当年就赢利2000多元。虽然钱赚了不少,可武百祥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正式的买卖必须有正式的立兑,有东伙才能使事业大发展。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天成源钱铺的赵禅唐经理,与其合股把同记做大了。
经过了大胆的改革,同记员工不断增加,工商两业不断扩大,商店规模居哈尔滨商界前列。同记工厂也建起了楼房,并竖起了一座7米多长的大铁烟囱,上面铸有“同记工厂”四个大字,汽笛一响,很有大工厂的气派。
1925年世界经济危机,民族工商业受到了重创,哈埠多家企业纷纷关门打击。同记也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面临困境。这时武百祥为了保住同记,武百祥决定再次对同记实施改革。首先,对执事们的支使和一切担保无着落的荒帐一笔购销。为了维护同记的法规,将店中沾染恶习的开业元老吴性存、张玉佩等辞去,还把与武百祥与之共事多年的伙友不和的苗敬山、张纯修、韩梦痴等人同时辞去。为使因经营不振而散心的职店员重新振作起来,建立了东伙权利和义务公约,按优劣程度给店员增加工资,一般可涨两成,出大力的涨得更多。
这样一改革,使同记上下店职人员精神大振,干劲倍增。曾在同记任职的肖任林老先生回忆说:“这次改革一公布,人人都高兴,特别是年分红更叫人兴奋,他那时的工资是月1元工资可分4元,这样一年下来就可分到1000多元,这样的改革受到了同记所有职员的全力拥护。
同记改革后,也就是世界经济危机过后的一年时间内,不仅补上了亏损,而且还获得厚利20多万元。同记的这次改革为顺利度过1929年的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和迎来同记第二个经济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家用心惟才是用
武百祥爱才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在经营过程中,他处处留心发现人才。请来了不少专门人才,如:王锡琦、夏毓斋、刘令九等人。武百祥三请徐信之的故事,在当时还传为佳话。
有一次他在天津采购商品,听到伙计说:“奥租界恒庆永转运公司有一个徐司帐很能干,是一个业务大拿,也是河北乐亭老乡,武百祥寻人才心切,心想,如果能把他请到“同记”共事,定能对企业大有好处。武百祥不管不顾当天就到奥租界请这位徐司帐了。到了恒庆永转运公司,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武百祥并没有生气,他早有思想准备,“要有三请诸葛亮之精神”。虽然武百祥不解徐信之闭门不见之意,但感到此人很有骨气。他对外柜说:“就从他这个‘劲’,我一定再登门拜访,以表我的诚意。”
事隔不久,辛亥革命成功了,清王朝垮台,民国建立。武百祥装束一新租车来到天津,二次拜访徐司帐。这次来他有所准备,他了解到徐司帐的名字、底数等,他选一个好天,西服革履到奥租界恒庆永转运公司再次拜访徐信之。事先他已摸清路子,不用通告,直奔徐信之帐房。进屋就提徐信之大号。当时徐信之正在低头结帐,有人喊他名字,抬头一看,吃了一惊,不知是哪位洋大人来了,走近一看原来是武百祥,皆哈哈大笑,原来彼此都相识,只不过徐信之知武百祥名字,而武百祥不知徐信之名字罢了。叙旧后,武百祥就单刀直入,提起上次为何闭门不见?徐信之忙站起道歉。武百祥笑笑说:“我现今有困难了,请您大驾帮忙,‘同记’急需一名掌柜,恳请先生到同记任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徐信之低头不语,深思半天,说:“上次闭门不见,我知道您来请我,我深知您的才气比我强,但论经商您又不如我,果真到了同记干起事业来,您能听我的吗?我左思右想,还是不见的好。”武百祥忙站起来说:“话说的对,谁都要听,我更不能例外。”徐信之信服地点点头说:“是呀,您的胸怀是宽广大度。不然,您是不会再来的!”武百祥高兴地说:“先生同意了?”徐信之点点头:“去是去的,容我再想一想,等年关恒庆永结帐交代清楚后,辞去现职再到哈尔滨。”
武百祥为了解除徐信之的疑虑,第二天又宴请徐信之,在自己的驻地与徐信之共商“同记”发展大计。一连几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最后,武百祥认为徐信之已下决心,才放心回归哈尔滨。后来,徐信之果真成了“同记”事业的顶梁柱,一直与武百祥合作到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