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人们记忆中的老火车站从1903年建成至今,已有102年的历史了。经历了全面拆除与两次变脸,如今在哈尔滨火车站前怎么也找不它出百年前华丽生动的模样了,记者仅能用文字与寻找的感悟来再现它当年的英姿。
百年老站难觅旧颜
“作为哈尔滨门户的哈尔滨车站,其俄式建筑于1959年拆除,现在很难再找老站的痕迹了。”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的老建筑痴迷者武国庆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
据武国庆介绍,现在火车站旁边的老建筑也都陆续拆除了。仅有霁虹桥、伊维尔教堂和火车站内铁路街附近的小黄楼还能体现出一点儿老哈尔滨的痕迹。
5月30日上午,武国庆陪同记者一起来到了哈尔滨火车站,试图寻找它百年的遗迹。在站前广场、哈站候车室门前,武国庆指着一个玻璃天井告诉记者,这里曾建有苏联红军纪念塔。
那是在1945年解放东北,为了纪念苏联红军,哈尔滨火车站前修建了一座纪念塔,样子如同博物馆附近的那块纪念碑,高大雄伟,后期火车站改造,为呼应站前的这座纪念塔,哈站候车厅前的雨耷还特意修成了环保状的半圆型,塔与站交相辉映,体现了城市热烈的革命气息。
随后,武国庆带记者进入哈尔滨火车站内,来到有铁道线穿过的霁虹桥下。还是第一次从20余米高的桥墩下仰视它,经历了八载春秋的竟显得如此伟岸。
古埃及方尖碑式的桥头堡和坚固有力的钢栏杆上面,镶嵌着中东铁路的“飞轮”路徽,使桥本身不仅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桥墩上两具生动威武的石狮子雕刻,似乎是老哈尔滨火车站仅存的建筑符号。可能由于年久失修,记者在桥下看到,混凝土护拦下的水泥已出现脱落迹象,承重支架发生大面积裂痕,钢筋也裸露出来。
武国庆介绍,这座横跨道里与南岗两区的霁虹桥原为木桥,于1926年4月始建,1927年9月建成,是哈尔滨桥梁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原为钢结构,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处交通要冲的霁虹桥,造型别致新颖,是哈尔滨洋味建筑群体中的和谐音符,更是哈尔滨火车站的大动脉。
记者在火车站后身、霁虹桥工厂胡同的找到了武国庆说的伊维尔教堂,隐匿于民宅当中的教堂它那美丽的钟楼和洋葱头穹顶也所剩无几,但攀上高处俯瞰,样子类似于索菲亚教堂。住在这里的居民向记者讲述,当年伊维尔教堂也是一座苏联的随军教堂,现在也有近百年历史了,一些当年的俄国侨民回哈尔滨寻根时,还都来看看伊维尔教堂。想象这教堂的钟声与火车的轰鸣此起彼伏,教堂前人来人往,哈站前车水马龙,应该格外繁华吧。
而那座小黄楼,据说是早期哈尔滨火车站的作业本部,主要负责对车辆进行调度和指挥。记者从在安发桥上抚顺街一段往下看,在桥下的铁轨附近,果然矗立着一栋黄色的圆楼,整个楼的外型如同水楼子一般,上面的弹痕清晰看见。
哈埠门户 昔日辉煌
百年的老火车站已随着历史的沉淀灰飞湮灭了。据史料上记载,火车站的建筑设计非常精彩。它建于1903年,是哈尔滨最早修建的几座大型建筑之一。1899年10月,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3年哈尔滨老火车站站舍始建,1904年旅客候车室即迁入新站舍。
据了解,哈尔滨老火车站的设计方案也是在俄国完成的,其新艺术建筑风格比之西欧及俄罗斯同时期“新艺术”设计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的哈尔滨火车站不仅外形非常优美,里面的功能设施也非常豪华。有旅馆、有餐厅,可以说是金碧辉煌,老人们都管它叫大俱乐部。建筑由一、二、三等候车室、中央门厅、餐厅及处于最右端的中国人候车室等五个大厅构成,围绕着这五个大厅分别布置了售票室、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紧凑的空间却有十足的功能。
哈尔滨的老人也许不会忘记,当年这座位于南岗区与道里区的交界处的老站的建成,成为分隔并联系这两个行政区的纽带。火车站与南岗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遥遥相望,互为对衬。两个广场,两座优雅的建筑连成为一条景观轴线,二者同时成为哈尔滨标志。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柔软曲线装饰犹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时而高昂,时而低回,节奏感极强。它曾是哈尔滨留给异乡人的第一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