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牡丹江医学院院长朱晓峰:引育并举 激发活力着力抓好医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2019-02-03 09:35:4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人才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基和核心竞争力。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个人才不仅包括主体的学生,还包括了培养学生的教师。如果培养人才的人不是人才,那么大学的根本任务也就难以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未来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紧密相关。因而,打造一支过硬、稳定的人才队伍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呈现“外流南渡,增量不足”的总体态势:

  (一)人才流失趋势渐显。学校本部及附属医院人才向省外流速加快,呈现逐年上扬趋势,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增多。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学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率增高,在本地区、省内就业率下降,“孔雀东南飞”的趋势明显。

  (二)人才引进存在难度。近年来,学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建设和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出台了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但收效并不显著。引进的人员硕士学历较多,博士及高精尖人才引入存在较大困难。

  (三)本土队伍建设薄弱。对现有人才队伍的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和潜力激发等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备,使得本土人才队伍积极性缺乏,归属感缺失,存在不稳定因素。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人才的流动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

  外部原因:1、地理因素。牡丹江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虽然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但从全国来看,地处北疆,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漫长寒冷,不宜居住和生活。另外,由于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成本高,效益低等系列问题,导致人才和资金向枢纽城市和省外流转。2、经济因素。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快速发展的石油煤炭资源经济,现在面临资源匮乏、转型困难等诸多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工资待遇偏低,人才政策少,使得许多人对地区发展失去了信心,加剧了人才外流。3、思想因素。长期“冬闲夏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龙江人怡然自得、宽松随意的性格和文化特点,对经济观念的认识存在粗放性和局限性,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机制相对僵化,思想相对落后。

  内部原因:1、优势不强。学校的发展建设没有形成自身品牌优势,难以在事业上为人才发展搭建广阔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2、政策不够。引进人才的政策倾斜不够,资金投入足,人才的现实利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缺乏留住人才的基本保障。3、机制匮乏。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掣肘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难以激发。4、重引轻育。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稳定,认为引进人才见效快,培养本土人才周期长,成本高,收效慢。

  三、引育并举,破解医学高校人才建设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为振兴发展服务。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引”和“育”两方面齐发力,下真功,使真劲,才能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龙江全面振兴服务。

  (一)厚植优势,用独特的品牌吸引人。“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品牌优势是吸引人才的磁石。学校的“两为”办学特色,早在1989年就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进入新时代,学校将“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拓展为“为基层办学、为地方服务”,丰富“两为”办学的内涵,“为基层办学”办学方向的指向从县、乡、村扩展为涵盖城市社区;“为地方服务”凸显了牡丹江医学院助力地方发展建设,造福龙江、惠及属地的责任担当。稳步打造“人无我有”的独特品牌,为致力于基层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汲取营养,形成吸引人才的强力“磁场”。

  (二)搭建舞台,用美好的事业凝聚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要平台和空间。学校建设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基地,建有4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脑卒中防治实验室、抗纤维化生物治疗实验室、麻醉与危重病学实验室),2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损伤与修复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基层实用型临床医学列为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全省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内科学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等等,都为人才的个人和事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和广阔空间。

  (三)健全机制,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人。学校出台了《牡丹江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规定》、《牡丹江医学院博士工作人员相关待遇及职责考核方案》、《牡丹江医学院绩效考核方案》、《牡丹江医学院联系专家制度》等一系列引进人才资金配套、稳定本土人才待遇、培养本土人才制度规范,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直接晋副高职称,匹配科研启动金及俺家费。绩效考核分类多元,动态评价认定,尊重岗位差异,对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导向,用不同的尺子度量不同的人才,真正激发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关注成长,用发展的理念培育人。坚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校本培训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自我实现和提高。选派出47名教师赴国内外大学访学、研修。选送青年骨干教师20人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组织开展德馨讲坛,强化师德师风教育;聘请国内知名教师参加教师成长工作坊,传授教学经验;举办校内教学沙龙,广泛深入教学教法研究;举办新入职教师研修班,开展BOPPPS微格教学演练、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开展示范观摩课等教学研讨活动。累计参与教师人数突破2000人次。

  (五)教育引领,用忠诚的信念感染人。利用联系专家、博士座谈会等时机,采取集体座谈,单独面谈的方式加强交流和沟通,了解和关心人才队伍工作情况和衣食住行,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难题。定期开展理想、道德、信念、责任教育,不断增强个人与教育事业、学校办学理念的心理认同,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他们为学校事业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的实力”!站在历史的关口,走进新的时代,必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实践,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建设一支厚实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