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首先就要牢固树立教育自信,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
一、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基
1.何谓教育自信。
教育自信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历史中发掘教育优势、在现实中感知教育进步,对本国的教育道路、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等所持的积极态度和肯定观点,即个体或群体对本国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实现教育发展的措施、手段和方法等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对本国的教育具有内在的、积极能动的信心和力量。
2.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民族传承的基本载体,是精神培育与文化承袭的主渠道和重要工具。 “四个自信”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动力。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得以不断传播、发扬、深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应有之义。
3.教育自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树立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充满自信,能意气风发、潜力迸发;自信缺失,会犹疑不决、摇摆不定。如果没有教育的自信,如果把教育搞砸搞偏,不仅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国家与民族的整个历史都可能因此改写。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承续,发达并且导向正确的教育居功至伟。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自信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自信是教育强国的内在驱动,教育强国是教育自信的外在结果。
二、捍卫教育自信必须警惕各种教育虚无论
1.当代中国教育对比民国教育。
教育虚无论者认为,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大学独立,其教育成果迄今难以超越。但是对比当代教育的普及与民国教育的凤毛麟角,从受教育者的人数可以看出,民国教育是少数人的盛宴,民国时期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身于地主、富农、商人、学界、政界、医生、军警,来自工农阶层的人数少之又少。所以,民国教育只是富人教育、精英教育,普通工农群众距离这样的教育十分遥远。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才让广大群众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当代中国教育对比西方教育。
从教育历史来说,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要远远早于西方。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在教育的国际比较中,应该多看看国家原有的底子和国情。中国在这么多人口、这么大国家,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这么大的情况下,因为制度、文化的先进,以最短的时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可见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当代中国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人类世界工业化后,传统中国教育模式落伍不适应而将其彻底否定,也不能因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借鉴吸收大量西方的东西,就认为中国不能走自己的教育之路。
3.当代中国教育对比传统教育。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824个县(占全国总数的62.4%)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各地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投入2.73万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约20万所。当代中国教育,让数亿学龄儿童入学,从穷乡僻壤到高原平川,单是普及义务教育一项,就远远优于传统教育。从高等教育内部看,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学习形式、教学方法、支撑条件等多方面的变化;从高等教育外部看,按照“高校扩张之父”汤敏的观点,会对经济发展、就业供需调节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教育成绩很大,与传统教育相比优势明显。
三、教育成就是教育自信的现实基础
1.制度优势,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牢固确立。
教育制度的完备程度是教育发展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国教育大会更是把教育摆在了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位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奠定了教育共享发展的坚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已经牢固确立。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优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获得国外同行点赞,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西方“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所不能比拟的,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质量成就,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015年12月1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总体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其中70.5%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6.5%和37.5%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立了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除了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已有多所大学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成果的研发来看,2010-2015年间,中国在SCI、SSCI和A&HCI的论文发表量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并远远高于英日德澳四国的发文量;从各国发文量的历时增长幅度来看,中国的增幅最大,远超过发达国家。
3.社会贡献,高素质劳动力有力支撑起世界经济强国。
当代中国教育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推进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载人航天、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年标志性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在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自信至关重要。当代中国教育的基本思想、基本制度与基本建设都已自成体系,并且也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制度模式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是卓有成效的,中国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下,走一条中国自己的教育之路。中国应该有这个自信,也必须拥有这样的教育自信。我们要信心十足地把教育自信挺起来,坚定教育自信,建设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