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之际,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是必要之举。只有解放思想,突破制约发展的顽瘴痼疾,才能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当前,我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我在深入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赴美国西部学习研修的学习体会,谈谈解放思想,推动龙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第一、坚持思想引领,科学合理定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解放思想的根本性措施。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任务,立德树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抓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强化人本精神,坚持教师发展与师德建设,激发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学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作为地方高校,正确定位是办出特色与水平的关键。当前,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现状,中西部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较低。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龙江高校应该合理定位,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高校转型发展。
第二、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夯实改革发展的基础。高校应建立完善制度,使按制度办事成为常态,要通过体制机制将理念落实到制度层面。地方高校要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办学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厘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执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探索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的关系,不断推进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创新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有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促进教与学的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建立内部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发挥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外部教学质量评价,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第三方评价,建立内外互动和反馈机制。
第三、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实施协同创新。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龙江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所在区域的高校形成高校集群效应,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智力引擎和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我们还存在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与企业、政府联系不紧,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问题。要实现高校的转型发展,就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校政、校企合作,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产学研融合。要构建支撑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东北三省及龙江高校集群,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第四、坚持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由于历史及观念等原因,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呈现同质发展的现象,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优势难凸显,龙江高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突出区域和行业特色,实现错位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强已有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的影响力,通过特色专业学科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构建强大的学科群,凝练本校的办学特色;二要紧密结合区域和行业需求,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新建新兴学科专业,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地方的需求,以实际的贡献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向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三要赋予地方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克服千校一面的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第五、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龙江高校资源有限,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大学经营的理念办学,在适应社会需求中经营大学,在积极获取社会资源中经营大学,在健全内部治理机制中经营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提升理念为先导、以“课堂革命”为关键点、以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为保障、以创新本科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为枢纽、以各高校立足实际创出特色为落脚点,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要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力促全面、深刻、立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要实现从“知识核心”向“学生素养核心”的转变;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力弱化问题;要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教学条件和手段“活起来”;凸显知识获得“过程”的魅力与价值,构建过程为本的新教学。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探索求知,将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进行根本性转变。将课堂教学的带动因素由教师转到学生身上,充分体现“启发、探究、讨论、参与”的教的方式和“自主、体验、探究、实践、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尊重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权力,弱化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和标准,制定指导标准用于任课教师的选拔和责任心的培养上。
第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汲取国际高等教育的优长为我所用,将优质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推介出去。既要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又要兼顾发展中国家,科学研判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之优长,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可尝试不分国界、民族的混合编班模式,促进各国留学生与各民族大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平等相处,彼此尊重。在通识教育中必修汉语、中国文化等课程,增加文化认同感,增进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了解。同时,设置双语教学的专业必修课程。满足中外学生的各自需求,使学生精熟双语成为可能。在教师队伍中增加国外优秀师资。使本土教师增加海外学习经历,并定期海外研修培训或学历提高。招聘海外留学人员和海外专家学者,使师生不出国也能接受与国际接轨的优质教育。建立开放式科研平台与研发创新基地。鼓励中外学者、学生协同合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与技术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