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学校以“立足龙江、面向‘三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依托科研与人才优势,为我省区域发展和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学校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我省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统筹谋划,深化改革,推动服务地方经济观念转变
为增强教职员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学校顶层设计,认真谋划,深化综合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政策引导。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侧重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社会服务方面做的不够,因此,学校通过出台《社会服务津贴核算办法》等政策,开展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试点等工作,引导教师更加重视社会服务,较好地推动了校企、校地合作,积极发挥了学校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作用。二是体制机制改革。学校通过第二轮岗位设置,着重加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与产业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建设,让其担负起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更多职责。同时,为推进资源整合,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学校成立了黑龙江省首家“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整合成立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组建了“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等机构,为学校服务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主动作为,加强合作,科技创新注重向成果转化转变
为增强科技创新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学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一是加强科技转化工作,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提高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特别是近几年,学校紧紧围绕区域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开展攻关,在功能性饲料、大豆精深加工、番茄育种等领域取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并及时进行了转化,产生了较大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加强成果产业化工作,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要求,牵头组建“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更快更好的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学校和企业搭建联合平台,实现了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生根、发芽,进而满足社会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为龙江经济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建章立制,培育人才,职称评审侧重落实成果的转变
为调动广大教职工服务龙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在职称评审标准上进行了多次修订,促使教职工更加注重成果的落地转化。一是增设了推广教授(研究员)类型,在评审条件中明确要求其学校重点技术(专利)推广应用、社会公益性服务、培育性技术推广等方面必须得到社会公认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二是在科研系列、工程系列的评审中强调科研成果转化率和能够解决我省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果,从而激励教师深入基层推广科技成果,指导农业生产。三是在教师系列、实验系列的评审中,侧重于应用型课题研究,从而激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为龙江振兴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4 626项,获得科技经费15.87亿元,其中主持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研发项目课题496项,经费合计6.54亿元;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93项,推广面积7 39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76亿元以上;与全省50个县区、国内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横向课题702项、纵向推广课题76项,社会服务经费累计到账1.35亿元;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5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25万人次以上;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 164项、品种权26个,以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方式转化成果和品种权77项,合同金额近7,000万元;与6家企业签订了成果产业化合作协议,技术投资估值累计超过1亿元;大学科技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入驻企业发展到95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3亿元。通过解放思想,把握“三大”转变,东北农业大学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落地,正在谱写助力龙江农业发展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