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院长都永浩:肩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使命 为龙江全面振兴增添民族元素
2019-01-24 09:55:4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2018年12月19日,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刚,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推广普及民族文化作为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深入解放思想,认真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打造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人才,为龙江民族文化艺术做出贡献,走出黑龙江,走上更高水平的舞台。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显著标志,是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保护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黑龙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黑土地上诞生的一些中华少数民族,曾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演变的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同胞,为中国疆域版图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上,五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是从黑龙江流域崛起的。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锡伯族等黑龙江省10个世居少数民族,数千年以来,在龙江大地上繁衍生息,见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和交融,诠释了中国东北边疆疆域变迁的历史沧桑,创造了璀璨绚丽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兴安之林莽磨砺其体格,黑水之波涛涤荡其心胸”,这些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是黑龙江省历史资源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历史性课题。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一名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围绕着如何履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推动龙江少数民族文化高质量发展,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要继续加大投入,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加大投入,不仅仅局限在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科研经费上,而且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对人口较少民族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培训、传统工艺技术开发等多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比如,为积极投身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助力龙江旅游文化事业,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在新校园功能分区时,规划建设了少数民族图书馆、少数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风情园、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园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育中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中心、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等“两馆两园三中心”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省委省政府可以考虑,将之作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纳入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全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之中,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得靠人,并且最主要还得靠本民族的成员来承担这一历史重任。要依托民族学校,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学子实行免入学考试和免交学费的“双免”政策,要让人口较少民族的学子接受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部教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和“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学子既能肩负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又掌握一技之长。近年来,围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特别是民族职业教育,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2010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黑发〔2010〕17号),专门就发展民族教育作了具体规划。 2015年6月出台的《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意见》(黑发〔2015〕11号),把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2016年6月出台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6〕21号),更是对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做出专门部署。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曾多次提出,要把发展民族教育,办好民族学院作为全省的民生实事来推进。这一系列文件政策的相继出台,成为了我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人口较少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重要政策支撑。

  三、探索民族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增加其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2017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民委、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专题研讨班”,参加各方反响强烈、效果显著,特别是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工艺品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也给黑龙江省民族传统工艺发展带来了启发。比如,我省的满族剪纸、赫哲族鱼皮画、鄂伦春族桦树皮画等民俗工艺品,经过近年来整理开放和持续推广,已经在省内外旅游文化市场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政府要给予民族传统工艺更多的税收、金融等政策优惠,同时,更要遵循经济规律,积极开发传统工艺品的市场价值,以形成规模产业,实现既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又实现经济增长的“双赢”格局。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做好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人才的指示精神,为推动边疆文化大省,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增添靓丽的民族元素。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