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主线探索规律 构建民族团结校园文化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5年03月30日 15:04:31
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10658333,联通发DBWY到1065566600,电信发DBWY到10628999。
东北网手机版 3g.dbw.cn

 

  三、掀起“双语”学习热潮,促进相互尊重,增进友谊

  没有了解,很难有理解。没有真正的了解,很难有正确的理解。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前提。了解以语言为前提,于是学院推出了双语互学活动。学院一方面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拟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为喜欢学习民族语言的其他民族的学生开设民族语言选修课,通过语言的相互学习,体现相互尊重,增进相互了解。在这方面我院已有成功的经验,哈尔滨市公安局的干警去年就在我院向维吾尔族学生学习了一年的维吾尔语。

  2013级预科生哈萨克族学生忽晚别克在双语互学中深有感触。由于是“民考民”的学生,他刚入校时不会说普通话,经过大半年的学习练习,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2014年4月18日班级举行主题团活时,他成为了主持人。平日里陪他苦练普通话的黑龙江小伙子、生物制药专业的孙馗伦,也学会了简单的哈萨克族日常用语。

  在互学语言的同时,学院开展民族舞蹈传授活动,大家争相学习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舞蹈。院领导带头报了名。这些活动充分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四、设立古丽基金,传递民族互助温情

  2014年5月18日,学院2013级预科八班维吾尔族学生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同学因病住院,其家庭贫困,无力承担治疗费。学院得知情况后师生纷纷捐款救助。短时间内收到捐款共计17081元。古丽同学病愈出院后向学院提出,要将剩余的11081元捐款作为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学生。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民族团结的种子,都在思想中植入民族分裂的抗体,学院根据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同学本人的意愿,用师生员工为其捐助医疗费的剩余资金为本金,建立了“古丽民族团结基金”,帮助包括汉族学生在内的各族贫困学生。基金一经设立,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短时间内,就由1.1万元增加到2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了第一次评选资助工作,有12名学生(包括6名新疆学生)获得了资助。

  首批接受资助的学生也共同承诺,所接受的古丽基金仅用于与学业有关的开支及生活费用,绝不无端浪费,并谨守勤俭求学的原则,努力完成学业,同时为了弘扬这种“受助于人,助之于人”的精神,承诺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性活动,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多做社会公益事业,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社会,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五、成立秦桂芝工作室,与目标高校分享经验形成育人合力

  教育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过程。我院作为开展民族教育的主力军,有义务把自身创造积累的经验传递给其他有教育管理服务新疆学生任务的高校。今年学院向省教育厅申请成立“立足学院、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秦桂芝工作室”,将教育服务管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经验、构建民族团结校园文化的经验与目标高校交流分享。

  秦桂芝是我院民族预科部副主任、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辅导员。2012年开始担任新疆学生辅导员,被新疆学生及家长亲切称之为“秦妈妈”。2014年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3—2014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十佳年度人物秦桂芝。

  学院主动延伸放大民族教育功能,坚持开展校校合作,通过学生预科结业前,与目标高校的对接交流,以及升学后的跟踪调研、经验分享,形成整体育人合力。

  学院通过系列工作构建民族团结校园文化,让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民族大爱的哺育下拥有健康的心灵,期待他们成为一粒粒“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民族团结、和谐与进步的果实。

  2014年12月9日、10日,学院教育管理服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营造实践育人文化氛围的做法、经验先后获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副省长孙永波,副省长孙东生的肯定和批示。孙永波同时批示,此经验可作为全国典型来进行宣传推广。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朱蕊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