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30事
(那时)人们都疯了,见东西就买,不管需要不需要,也不在意质量好坏,冰箱有冷气就要,电视机出图像就抱。
———中国价格协会会长王永治
速度快本来是好事,但太快了也带来麻烦。
我们的胆子够大了,现在需要稳。十亿人口的大国,要力求稳定。走一步,总结一下经验,有错误就改,不要使小错误变成大错误。
———邓小平
2008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物价大涨的考验,也面临一场价格改革的考验。1988年,中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物价大涨和价格改革。不同的是,20年之后的中国,再也不会出现1988年那样可怕的席卷全国的抢购局面,而即将进行的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也不会像当年一样突然而起突然而止。20年的时光,中国早已经告别短缺经济,百姓已经更加理性,而政府也学会了把握改革的时机,尤其重要的是信息的公开。
“人们都疯了,见东西就买”1989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一改昂扬之态,以一篇语调沉重的《元旦献辞》迎接新年:“刚刚过去的1988年是难忘的……在这一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遇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成为许多人对那一年的共同记忆。时任国家物价局局长的成致平尤其刻骨铭心:“1斤装茅台酒从每瓶20块蹿到300多块,汾酒从8块涨至40块,古井贡酒[24.49 4.43%]从12块涨至70块,中华烟从每包1.8元涨至十来块。”
20年前的中国,物资依然短缺。面临物价上涨,人们的应对办法与当下截然相反:倾囊抢购。北京、上海、天津、昆明等城市,商店开门后两三个小时,原计划卖一天的名烟名酒被扫荡一空;盛夏时节,杭州的毛衣毛裤柜台前排起了长龙;四季如春的昆明,经常滞销的电风扇变得炙手可热;武汉有人买回200公斤食盐,南京有市民买下500盒火柴,广州有女士扛回10箱洗衣粉……
按照中国价格协会会长王永治的说法,“人们都疯了,见东西就买,不管需要不需要,也不在意质量好坏,冰箱有冷气就要,电视机出图像就抱。”
人太多,以至于许多商店不敢敞开大门,只开一个门缝,或者隔着铁栅栏,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抢购者挤作一团的景象随处可见,抱怨声、谩骂声夹杂其间,焦灼之情像传染病一样在空气中弥散。
与商店一样人满为患的还有银行。定期的,活期的,到期的,没到期的,储户蜂拥而来,致使多家银行纷纷告急。湖北某县银行因拿不出钱,柜台被愤怒的人群掀翻在地。
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人们已经大呼“受不了”。而1988年,这一数字超过18%.
被误读的“价格闯关”这一切,源于一项愿景良好的行动———价格闯关。
1988年8月19日,一则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中央决定改革物价和工资制度,总的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提高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以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时间是5年左右。
本是物价与工资齐头并改,但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前者,并把“5年”视作近在眼前。7.8.9三个月,全国居民储蓄锐减300亿元。
事实上,老百姓在当年年初已嗅到异样:
3月份,上海调整280种商品的零售价,其中多是小商品和日用品,上调幅度在20%-30%之间。所涉商品种类之多,前所少见。
4月份,国家对猪肉、鲜蛋、食糖、大路菜4种副食品的价格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过去,为使这些副食品保持低价,国家财政补贴给商务部门,现在则补给居民,同时把价格放开。结果,鲜菜涨价1/3多,猪肉涨价一半左右。
5月份,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朝鲜政府军事代表团时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但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
7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中写道:“现在闯物价、工资等改革难关,虽然有风险,但更重要的是有诸多有利条件。”
耐人寻味的是,此前一天,《人民日报》登了篇茅于轼力挺放开价格的文章,题目是《过关有风险,关后是平川》。
7月28日,往日难得一见的茅台、中华等13种名烟名酒摆上柜台,放开价格。结果,同样是价格飙升。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