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能说,在新时期,电影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娱乐产品的作用,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地担负政治教科书的使命。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中,许多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电影作品的问世,使更多的电影观众知道,虽然电影仍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有时也可以表现某个个人的创作情感及对生活形态的个别认识。比如,因扮演《芙蓉镇》的男主角而走红的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看了这部片子,对"文革"有切肤之痛的谢晋就说,许多人看这部片子笑,我就笑不出来。尽管谢晋笑不出来,但《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生活,在"文革"时期确实存在,否则姜文也不至于执著地把那段难忘的"日子"搬上银幕。
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诸多个性化极强的电影,拉走了谢晋的影迷,及这些影迷的下一代。对于谢晋个人来说,这是个憾事。但从时局变迁的角度看,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电影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在国家意志里,允许社会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多元化,恰恰表现了我们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谢晋的电影在多元化的时代里走向了他的晚年。82岁的激情当然不可与28岁的激情同日而语。尽管谢晋发誓要将电影之路走到底,生命不息,拍片不止。但谢晋电影给人更多感动的,可能还是他创作盛年时期的那些代表之作。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的《女篮五号》还是6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再或是80年代的《芙蓉镇》,即使是70年代那个特殊时期拍摄的《春苗》,谢晋的电影都曾经成为影片诞生的那个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因此,回溯中国电影百年的脚步,要从中认识谢晋,并认识他的电影,就应该记住电影评论家和普通电影观众们公认的几点特征:
1.在中国电影史中,谢晋敢于表现重大历史时期的事件,并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将事件表现得生动感人。
2.谢晋的电影视角总是符合普通电影观众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情趣,寓深刻思想于平凡普通事物中。
3.谢晋的电影特别善于结构一个与不公平命运进行争斗的故事,并在其中着力塑造和表现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
4.谢晋的电影,对女性人物倾注了大量的关注与同情,善于运用丰富的电影语言,挖掘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总是催人泪下。
5.谢晋的电影,总能够准确、细腻地在镜头中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谢晋的电影,曾制造了一个"当代中国人集体审美"的辉煌历程。无论在其之前还是之后,没有谁能够像他和他的电影那样,制造出一个时代的光荣。今天,谢晋的时代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审美观和集体审美观共存的多元时代。谢晋肯定是为这个时代的到来感到高兴的。毕竟,他在年轻时,就为个人才华在集体主义精神的光圈中如何尽可能多地展现费过不少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