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6日讯 2007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3.1亿元,这是宁波GDP首次跃过3000亿元“高竿”,跻身中国13个城市(直辖市外)GDP“3000亿元俱乐部”,人均生产总值为6103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026美元)。这表明,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宁波GDP为20亿元,1988年达到110亿元,1999年1043亿元,2004年2130亿元,2007年跃上了3000亿元台阶。也就是说,宁波经济总量跨越百亿用了10年,跨越千亿用了11年,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从2000亿再到3000亿只用了3年。专家们认为,这组数据见证了宁波经济发展的辉煌之路,也充分说明进入新世纪以后宁波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度”。事实上,最近几年间,宁波经济发展的环境并不宽松。2003年下半年以来,资源要素供给紧张矛盾和国家宏观调控给宁波带来严峻考验:招商断了线,土地批不到,谈好的项目无法上;银根紧缩、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建设难以推进;缺水少电,企业被迫减产减量。
面对市场和资源环境、要素等多重“倒逼”,宁波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强化产业导向,制定了一系列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升级;
——走循环发展之路,以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利用为重点,加快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加快自主创新,从依赖资源禀赋驱动发展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源、科技进步上来。
犹如“凤凰涅磐”,宁波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目标阔步前进,从过去依靠资源投入驱动逐步转向了依靠人才、科技、教育驱动,单位投入产出比大大提升,走上集约、节约的发展之路,处处呈现出一个“好”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从2002年的7.0:55.2:37.8演变为2007年的4.5:55:40.5。去年是宁波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的一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90.8亿元,其增幅为16.4%,领先于一产和二产,其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0.5%,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1076.3亿元,增长了44.1%,产业层次不断向中高端演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51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赚钱”能力越来越强,利税和利润增长都超过20%。全市有100多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了220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铁腕”治污,2007年全市减排化学需氧量1.2万吨、二氧化硫9.6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2.6%和44.6%。而在能耗方面,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8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1%。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宁波活力在全国备受瞩目,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城市竞争力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6名,比2003年前移两位。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宁波也连续两次名列前十强。面向未来,宁波发展“如虎添翼”。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5月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又将竣工通车,必将使宁波在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