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大队队址在公安街18号,即天安门广场东侧,今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那时,消防大队下设7个中队,共有警员约319人,消防车约10辆。消防力量是十分薄弱的。这两幅旧照片,摄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防车,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大多不在车上装高压水泵,而是在车上放置一台瓦斯机。当消防警员接受指令到达火场时,再从车上把瓦斯机抬下,用来吸水救火。那时的消防车,其主要功能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消防队员和消防器材运送至火场,及时投入救援活动,车上没有前置泵、后置泵、侧置泵,惟有一台瓦斯机筒置于敞棚车槽内。瓦斯机就是手抬水泵。水泵又叫激筒,十八世纪的激筒都是人力的。靠杠杆压缩激水升空。至十九世纪才出现了蒸气激筒和瓦斯激筒。
机筒,又称泵浦。安装有机动泵浦的消防车称作泵浦消防车。半个世纪以前的机动泵浦比较笨重,通常有80公斤左右重,前后各有两根横木,从消防车上卸下来,由2名消防队员抬着,运至接近火场和水源的位置,接上水龙带和水枪,然后发动机器,吸水、加压、射水救火。这种泵浦,通常称作手抬消防泵。其优点是造价低,可以到消防车难以接近的有水源的地方吸水加压射水救火。它的功能只有一项:即吸水加压,射水救火。其射程可达30米。站在高梯上其水注可射至高35米的高处。笔者在二十世纪50年代曾使用过这种手抬消防泵。
照片上在天安门前试验瓦斯机者是当时消防大队的干部和消防一中队的警员。天安门前的大标语“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可证明这是1955年以前的。
万寿山消防队原本是一支皇家消防队。在新中国成立后,万寿山消防队改称消防八中队。登在消防车上的警员有10余人,有的早已作古。其中有一位叫时庆云,今已七十岁高龄,依然健在,当时,他是万寿山消防中队的文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消防头盔是用黄铜制造的,金光闪闪,黑夜救火救人铜盔醒目生辉。救火服是黄色的亚麻制品,披肩部分是双层的,较肥大,冬夏皆宜。腰带宽约15厘米,也是亚麻制品,好像用一条水龙带围在腰间,甚笨重,但很结实。救火靴是橡胶制做的,能绝缘,但靴子底很薄,火场上踩上钉子就容易扎伤脚。照片上有一个高过屋顶的构筑物,是晒晾水龙带的架子。每逢救火归来,消防队员就要拎湖里的水倒进一个亚麻布做成的水槽里,刷净水龙带,晾干备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消防车不论是日本制造的尼桑牌消防车,还是美国制造的道济牌消防车,都是敞蓬的,如果冬天去远处救火,靴筒里进了水归途中会同脚冻在一起。那时,每辆消防车上都有一口警钟和警笛,出场救火时警笛响,警钟鸣,呼啸开道,救火归来时,则不响警笛,只鸣警钟。这也是消防行动不扰民的一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