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休闲广场”的繁华地带,有一座灰色的欧式建筑。这便是闹中取静的颐园街一号。颐园街一号以其豪华、别致、典雅的巴洛克式建筑而闻名,众多的历史名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都曾经视察过此地。这栋房子见证了哈尔滨的沧桑历史,从最初的中东铁路到日伪时期,从东北抗战到建国以后……这栋房子成为了哈尔滨重要的历史见证地。颐园街一号纪念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楼体由主副二档组成,主楼右侧是高大明亮的半圆形花房,房顶是二楼的半圆形阳台。楼内壁炉、吊棚由精美的木雕花卉装饰而成,高贵大方.房屋布局严谨,高低错落,具有十分典雅的建筑艺术感。一走进纪念管,记者环顾四周,地上铺设的浅黄色的地板,上面桃木的扶手油漆尽管已经略显班驳,但是这里始终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凝重。
李延平馆长介绍说,颐园街一号原来是俄罗斯籍林业资本家葛瓦里斯基的私人住宅,始建于1919年。葛瓦里斯基在修建中东铁路的时候,通过供应枕木而发了横财,他当时十分热爱哈尔滨,并决定在此修建一栋特别的楼房。当时他从波兰运来了大量的昂贵的木材,同时从俄罗斯请来了设计师进行设计。房子建筑主体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六间,正立面采用以科林斯古典格式为主,主顶顶层又具有巴罗克建筑风格。整座楼用水刷石仿石分块与瓶式栏杆装饰,孟沙式双折灰色铁皮屋顶使之风格、色泽协调一致。外观端庄美观、高低错落、进退自如平衡。这座建筑当初是葛瓦里斯基费尽心思修建的。据葛瓦里斯基的女儿维基·葛瓦里斯卡回忆:1897年,他们一家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来到哈尔滨。为建这座房子,他的父亲找了很多朋友参谋,当时还请了三位中国的风水先生来选址。维基·葛瓦里斯卡在颐园街一号生活了12年,这里记载着她对哈尔滨的美好回忆。1934年日本关东军强行买下此楼作为关东军特务机构的办公场所,她和家人也回到了俄罗斯。后来颐园街一号被作为敌伪财产没收,归为国有。维基·葛瓦里斯卡也曾经三次来到这里,一次正赶上颐园街一号进行维修,维基·葛瓦里斯卡当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房子的附近立一个碑文,说明这个房子是他父亲建的。但是当是并没有得到允许。据李延平馆长介绍说,目前维基·葛瓦里斯卡生活在台湾,她一直对哈尔滨的这栋老房子十分的怀念和留恋。
“1950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由莫斯科到达哈尔滨,即住在此处二楼。”担当了多年讲解员的杜九枚跟记者讲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记者看到在二楼是毛泽东主席曾经休息的地方,卧室十分的简朴,一张黄褐色的铁床摆放在屋子的一角,在床上放着几本书。傍边有一个十分陈旧而古老的收音机,在床的对面平放着一个十分破旧的皮箱,腿色的皮箱颜色黯淡,上面的箱面已经凹凸不平。在一尖会议室里,上面挂着毛主席曾经提写的“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和“学习马列主义”五幅题词……讲解员生情并茂的讲解倾诉了众多哈尔滨人对对毛主席的无限景仰和爱戴之情。
讲解员杜九枚说,这里在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曾经来到过这里,日伪时期曾作为满铁理事会公馆。日本昭和十年昭和天皇的胞弟三签宫崇仁亲王莅哈时,曾于此楼“御临幸”。伪康德八年,伪满皇帝溥仪在北满巡狩时,也曾在此楼下榻。由此,此楼才身价大增。而后,这里有被当作了东北抗联的指挥部,自己当了大半辈子的讲解员,每当回顾起那段难忘的历史,她的内心总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油然而生。
对于这栋老房子,很多历史的见证人对这里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给毛泽东主席当了十三年卫士的李家骥曾经随着毛主席一同来到这里,如今退休家家的他也时常来到这里。李家骥说,每逢毛主席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他都会来到这里缅怀伟人。他希望,哈尔滨更多的子孙后代能够牢记历史,多到纪念馆来接受历史教育。
如今九十多岁高龄的哈尔滨原市长王化成,同样也对颐园街一号饱含深情,在这里,王化成有幸做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偶尔也来到这里,睹物思人,王化成老人时常站在自己曾经守护的地方,在这里老人常常回想起毛主席的音容笑貌,每当这个时候老人就沉浸在一种幸福、甜蜜的回忆中。
据解员杜九枚介绍,颐园街一号多次进行过翻新改造。1996年,颐园街一号被评为国家级保护建筑,同年对该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无论修复部分还是重新仿制部分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2000年哈市政府又出资修复外观,拆掉了原来的木栅栏,换上了原建采用的铁栅栏。房子的改造不是很理想,房子的暖气片等被改得十分的失败,破坏了原来的整体风格,十分的遗憾。
颐园街一号不仅更是一件精美的建筑艺术品,同是它更是一个历史纪念馆。我们应保护好它,使它成为记录哈尔滨市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