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认为哈尔滨很迷人,除去异国韵味的建筑,更为哈尔滨人所表现出来的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所着迷。前不久,记者在采访对此颇有研究的哈尔滨老人时,得到了这样的印象。
一祖先留下的勇敢无畏
哈尔滨的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其古时为满族祖先女真族村落。“女真人留给哈尔滨人更多的是勇敢无畏的性格。”哈尔滨市原文化局局长,今年已经年过六旬的老人王洪滨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我。他说,在这一时期,清朝的许多八旗子弟也迁移到东北开荒,带来了进步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一些官员被放逐到东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流人”。“流人”在哈尔滨创作诗词歌赋、著书立说,做家庭教师,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哈尔滨。在今天的哈尔滨,还能找到那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的影子。
例如火锅,人人都爱吃,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火锅其实女真族人留下来的。女真族人能征善战,在征战过程中,女真人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往往是饭还没吃呢,战争就要开始了,于是,女真人为了解决温饱,增加能量,发明了一种“速食法”。他们点燃火、架起一口大锅,装满了水,待水烧热后,女真人把羊肉、牛肉以及各种野菜一股脑地倒进锅里煮。后来,这种吃法就慢慢沿袭成了我们今天所吃的火锅。
如此看来,女真人不仅将性格中的勇敢无畏留给了今天的哈尔滨人,还将火锅这种美味流传到了燕赵大地、南岳山川。君不见,当今京城的“西来顺”里沸腾的铜锅里,还散发出女真文化远古的幽香?
不仅如此,现已有哈尔滨人还将这种“涮”的“口福”带到了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哈尔滨的这种独特文化,真的是可以“吃”的!
二南北碰撞见宽容豪迈
19世纪,哈尔滨除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居住外,还有许多汉族人纷纷从山东、河北等地迁移到哈尔滨。据王洪滨介绍,当时大量的关内移民之所以会迁居到哈尔滨,一是因为哈尔滨当时有许多尚未开发的荒地,再加上当时黄河连年泛滥,大批的关内汉族人选择迁移到这里来谋生。
在20世纪的哈尔滨,这些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汉族移民大多居住在道外区、太平桥一带,他们成了当时哈尔滨社会的最底层。今年96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在一篇《在哈尔滨》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在哈尔滨山东人很多,大到百货公司的老板,小到街上的小贩,几乎无一不是山东人。”据老一辈人讲,这些关内过来的移民民风淳朴,只要喊一声“老乡”,他们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这一声“老乡”饱含了太多的深情。那时候,每年都有大批的关内人迁移到哈尔滨,他们来到这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投奔老乡,因为老乡不仅能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还能帮他们介绍工作,即使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关系,老乡会让你在他家里白吃白住直到找到工作。关内人的这种大气、豪迈的性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渗透到了哈尔滨人的血液中。
近日,在某网站一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哈尔滨人的性格属于豪爽的一类,无论学校,还是在工作当中,但凡是个哈尔滨人,蔫、坏、损的事找不着他们,当然不排除个别分子。他们做事执著,帮助朋友不图回报,热心肠儿,性情宽厚,没什么坏心眼儿。许多人都喜欢同哈尔滨人交朋友,因为他们常常是很真诚的,满有人情味儿的。
三中西交融里的开放情怀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有19个国家相继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有来自20多个国家外国侨民。一时间,哈尔滨成了一个云集八方客的热闹的国际城市,也从此打上了以浓郁的欧陆风情为主的异域烙印。由于外国移民的聚集,外来文化、艺术、宗教的渗透和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使哈尔滨这个新兴城市充满了异国情调。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就是这时哈尔滨特色和风貌的真实写照,并一直称呼到今天。
据哈尔滨有关文字记载,当时侨居在哈尔滨的外国人就有:美、俄、英、法、捷、意、罗、匈、瑞士、南斯拉夫、丹麦、奥地利、希腊、土耳其、葡萄牙、瑞典、伊朗、朝鲜、日本等十几个国家。
著名作家张抗抗在她的文章中是这样描写哈尔滨的文化的:由于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欧洲、俄罗斯与韩日等多种文明,与东北本土文化(黑龙江省本地的少数民族、关内的移民以及明清被贬斥流放的内地知识分子所共同创建的边地文化)的混合、交融与碰撞中;在一个世纪以后所收获的如此纷繁、杂糅、丰富的东北文化结晶中,俄罗斯文化始终从中呈现出一条清晰而鲜明的脉络,它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母体,移植并输入了斯拉夫民族强壮的新鲜血液。
在众多外来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从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家具餐具、餐饮习惯一直到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走在今天的哈尔滨的街路上,你仍会发现,到处都充满了俄罗斯的异域风情,洋气、神秘、充满了灵性。
比如哈尔滨的街路,实在是“洋味十足”。现在的安平街,过去叫华莎街,安心街是赛瓦斯尔斯卡亚街,高谊街是哈萨克街,河清街是涅克拉索夫大街,河曲街是罗蒙诺索夫大街,地段街是西尔诺夫公爵街,安国街是符拉基米尔街,……除此之外,还有日本街,蒙古街,高丽街,教堂街,国界街,比利时街,巴尔干街,希腊教街,赛尔维亚街等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常怀生教授曾经这样说,法国是当时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沙俄崇尚法国文化。俄罗斯建筑一直深受法国影响,在哈尔滨的俄罗斯移民建筑师也是这样。在哈尔滨建筑风格中,19世纪欧美流行的折中主义自然传入了哈尔滨,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哈尔滨几乎是与世界同步。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艺术形式都不逊于法国。所以,哈尔滨“东方巴黎”的美誉是历史的也是名副其实的。……经过50年的建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一直延续这一文脉,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色。
有人说哈尔滨是一座国际都市,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是在今天,在绝大多数侨民离开这座城市几十年之后,哈尔滨的青年男女还热衷于过圣诞节,讲究一种欧式的情调;即使是在-30℃的严寒季节,哈尔滨的女孩子也像欧洲姑娘一样,喜欢穿着长长的呢裙,再穿上高筒皮靴,边走边吃着冰淇淋;这儿的男人和女人仍旧保持着用大杯喝啤酒的习惯;中老年人依旧像当年的俄国人那样,喜欢冬泳、打猎……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受俄罗斯的影响甚深。金碧辉煌的华梅西餐厅仍是中国俄式大餐的招牌餐馆,近年来更有许多后起之秀,将俄式美餐继续发扬光大。中央大街上的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街角,留存着正宗的俄式咖啡屋与冰激凌店,装饰与口味都是别具风情的。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并正式生产”哈尔滨啤酒”,哈尔滨的市民开始接触了舶来品啤酒,并逐渐适应了啤酒的口味。经过一个世纪的啤酒氛围的熏陶,今天哈尔滨市已摘取国内啤酒消费第一,世界前三名的桂冠。啤酒消费俨然成了哈尔滨市市民的一种文化现象。国际商家亦看到了哈尔滨这一大市场。如今,这里正在进行的国际资本角逐啤酒市场的大战,已有几年光景,硝烟正浓,且看不到终止日。哈尔滨人这一“大碗喝酒”的文化,谁知孕育出这样的商机?!
四为中国女孩更靓丽带路
哈尔滨人不仅在饮食上受到了移民文化的影响,在穿着打扮上也深受影响。提起哈尔滨的女孩,人们不禁会佩服哈尔滨女孩穿着打扮的品位,哈尔滨的女孩穿着洋气,敢穿敢戴是小有名气的。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的大量侨民纷纷涌进哈尔滨市,将西方的发达的服装业也带到了哈尔滨,哈尔滨市当时的服装业也极为兴盛。据了解,在当时,法国巴黎最新款的衣服一上市,半个月后,在哈尔滨就能见到,这是当时中国其他城市所不能比的。如今,哈尔滨敢穿而且会穿的女孩,衣着上仍不失为中国女孩的风向标。
由于大量的移民迁居到哈尔滨,哈尔滨这个城市的人们开始使用开始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但仍以俄语的覆盖面为最大、普及力度最强。著名作家张抗抗是这样形容当时的语言的:“我1969年从杭州到北大荒上山下乡,在佳木斯附近的鹤立火车站下火车,最早接触的一个外来语词就是“热特”,是“热特”把我们南方知青从颠簸的公路上拉回连队去的。“热特”是胶轮拖拉机的俄语发音,被直接引用过来。后来,逐渐知道了还有“喂德罗”(铁皮桶)、“布拉吉”(连衣裙)、列巴(大面包)等俄语词汇,都被东北人熟练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五文学艺术滋养几代哈尔滨人
哈尔滨的灵性得益于俄罗斯文学艺术对其的影响。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对哈尔滨作用是无形甚至虚无的,我无法用我的笔准确地表述这种影响,我只能通过寻找资料、寻找故人略知一二。中国从三、四十年代开始大量翻译出版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大量优秀和经典的电影作品也随之而来。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等作家与作品,滋养了整整三代中国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活跃在哈尔滨歌剧舞台上的俄罗斯演员恩·沃·科日夫尼科娃是这样回忆当时的演出的:“1931年,中东铁路俱乐部歌剧的旺季也到来了。我们演出过《叶甫根尼·奥涅金》、《皇帝的新装》、《活着为了沙皇》、《浮士德》等许多剧目。当时,每个哈尔滨人都有一些自己喜爱的演员,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舞台的艺术形象永远铭记于心。”
今天的哈尔滨有中国“音乐之都”的美誉,不仅受俄罗斯艺术的影响,犹太人在塑造这一形象的过程中也可谓是功不可没。1910年—1922年,哈尔滨犹太人曾创办“意马尔达格”希伯来音乐、文学和戏剧协会,聚集了众多犹太音乐人,对哈尔滨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个时候,经常有世界级的犹太音乐家到哈尔滨演出,其中包括被誉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和有“埃尔曼音”之雅号的埃尔曼。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犹太音乐家受聘于中央音乐团体,为哈尔滨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格·斯·特拉赫腾伯格。他是世界著名犹太教育家奥尔的学生,长期担任哈尔滨交响乐协会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和音乐指导,还担任过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校长。哈尔滨作曲家、《乌苏里船歌》的作曲之一汪云才先生就是他的弟子,其艺术风格深受特拉赫腾伯格的影响。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鱼杆,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小伙们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猎手们忘不了心爱的猎枪……带着真挚的爱情,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然而,在这飞扬的歌声里,世人更多地是看到了哈尔滨人热爱这里、享受生活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