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哈尔滨的老建筑,就不能不提“马迭尔”。在哈尔滨,“马迭尔”这个名字尽人皆知,是见证了哈尔滨历史发展的老建筑。
近日,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马迭尔宾馆的老采买员,张增和。站在中央大街上,面对着这座百年历史的见证物,86岁的张增和老人感触颇深。老人告诉记者,1948年,高岗、李富春受中共中央委托,在马迭尔宾馆和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民主人士围绕确定新政协任务、制定共同纲领进行了会谈。
在这些下榻马迭尔的民主人士中,沈钧儒是年龄最大的,尽管那时沈钧儒已73岁高龄,但仍然步履矫健,双目炯炯有神。对服务人员更是亲切和蔼。
在马迭尔居住期间,沈钧儒每天起的最早、睡的最晚,而且每天起床和睡觉之前都要在客房里的床上做上一套健身运动。张增和老人说,当时许多宾馆服务人员对沈钧儒先生的乐观精神记忆颇深。在和高岗、李富春正式商谈新政协会议诸多问题之前,沈钧儒还特意上街买回了一盆红色的菊花摆在了自己居住客房的窗台上,每天精心呵护。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记者在马迭尔馆报主编范思远老师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马迭尔宾馆。在许多人的眼中,马迭尔充满了神秘色彩,来往于中央大街的游人在路过马迭尔的时候,总会好奇地向里张望,这座百年的老建筑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其实,马迭尔宾馆的创始人约瑟·加斯普的发迹本身就充满神奇色彩。
约瑟·加斯普,本是俄籍犹太人,中东铁路开工之初来到哈尔滨。不久,应征入俄骑兵团,开赴南满前线。战败后退役,靠着沙俄政府对退伍军人优惠的安置费和中东铁路局的扶持,他在中国大街开了个小铺,专业修理钟表为业。对中国人来说,当时拥有钟表者定非普通人家,而定居道里的俄国人已十分普遍。这独此一家的修理店,几年下来,便积蓄下不少钱财。面对正值哈尔滨开埠、洋人大批涌入之际,这位颇富经营头脑的犹太人,锐敏地发现了新的商机,不久,由他投资兴建的取名为Mоперн(音译马迭尔)富丽堂皇的宾馆,便在中央大街上耸立了起来。昔日的钟表修理商一跃而为大经理。那一年是1906年。
果然,马迭尔宾馆挂牌营业,便宾客盈门,不少“洋大人”为了显示其“高贵”身份,到哈尔滨必住马迭尔,起程之前,就预订好房间。
马迭尔宾馆不仅充满神秘色彩,而且充满了诱人之处,比如与之配套的马迭尔餐厅的俄式大餐,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旅哈期间,曾光临一次,印象颇深,大有作“回头客”之意。在给叶圣陶先生的信中专门提及此事,他认为:俄国菜分量多,便于点菜分食,且油重,很适合国人口味。最后竟充满愉悦而恢谐地说,“俄国女人肥臀肥腰的多,这怕是菜里油太重造成的吧。”
据范思远老师介绍,当年马迭尔餐厅的上灶厨师,大都为来自彼得堡和莫斯科王公贵族的家厨,或高层人士宴会的主灶。在范思远老师提供的当年餐厅的菜谱上,记者看到:奶汁桂鱼、奶汁肉丝、奶油鸡脯、炭烤羊肉、苹果饼、红菜汤……仅仅是看一看就令人垂涎欲滴,至于那原汁原味的俄式家常便饭,更使人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