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中共鸡西市和平小学党支部书记陈景利: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勇于担当
2019-02-03 13:31:57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根据市委、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做好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现就任何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谈一点看法。

  一、准确定位学校发展走向

  盲目盲从是目前许多学校、教师存在的普遍现象。方向找不准,目标不定位,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小学生就像一颗小树苗,稚嫩、柔弱又充满生机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如果把这颗小树苗培养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而一棵树的命运,取决于泥土中生长的树根。人也如此,一个人的成长趋势也多是由他在童年时所打的基础所决定。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学习的质量对后续学习影响巨大。学生后续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很多是小学阶段不当的教育教学所致,因此,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童蒙养正是关键,培养学生的正知正见就是我校教育的主导思想。我们将阅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元素,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并形成了“让阅读成为每一位学生精彩人生的基石”办学理念和“虔诚阅读,明理力行”的校训。我认为,向书本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的几个基本途径,缺一不可。而任何一种学习都应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切入点的。所以,我们将学习的核心内容定位在阅读经典、阅读自然、阅读社会三个层面,树立大阅读观。

  二、需要加强艺术教育

  小学生具有无原则的向师性、模仿性,就是因为他们的辨别能力较弱。所以塑造学生高尚人格靠审美。只有懂善恶、知美丑,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力量、铸就美好心灵、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策略。艺术课程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艺术课程不只是音乐和美术,还有文学欣赏等。古今中外实践证明,提高审美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让学生接受高雅艺术文化的熏陶,在童年时期就打下崇高精神的底子,使气质与精神由内而外地发生变化,并内化为高贵的人格品质。源于这种认识,学校的办学追求就是力求让学生从进入校园的那天起就见到精彩,与经典同行,与大师相伴,明善恶,知美丑,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生阅读内容秉持取法乎上的原则,实施经典教育,阅读中外名著,诵读国学经典,欣赏中外名曲名画,学习国粹知识。诗经、唐诗、宋词、大学、论语、京剧、中医、武术、汉字文化等,都是高雅的艺术,是我们校本课程重点开发的内容。现在艺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师资薄弱,质量不高。由于小学教育的偏差,学生审美能力不强,导致了学生到了中学盲目崇拜,走向社会后精神空虚、追求物质享受,与幸福人生无缘。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应该说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以要求小学教师在德行、能力、态度等方面均要成为学生榜样,应是各类教师中德行最高的一个群体,这点是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我们提出了“层层做榜样,传递正能量”的队伍建设理念,同时在家长中渗透这一思想,希望“家长要做孩子的楷模”。当然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四、让改革发生在课堂

  真正的改革,不是搞活动,更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模式,而是课堂中德育目标的落实,学习主动权的下放。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认真审视。我们必须从教的逻辑中走出来,从学生学习的逻辑出发重新定义课堂。如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力的提升。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第一,夯实基础是提高教育的第一要务。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好基础才有好质量,有好基础才有好人生。小学阶段到底要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可以说,小学的基础就是习惯,有了好习惯就有了好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习惯的培养需要载体。如果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载体,必为空洞之谈,流于形式,难奏实效。

  事实上,小学的“双基”就是最大的载体。因为,小学基础知识就是各学科涉及到的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品德、语言、文学、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基本常识。小学的基本技能就是掌握各种知识涉及的基本能力,例如基本的阅读能力、基本的计算能力、基本的书写能力、基本的表达能力、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基本的思维能力等等。习惯培养与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不可分割,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落实在双基教学中才能生效。双基扎实,后续的学习才能轻松顺利,否则将步履艰难。事实上,中考与高考成绩不理想与双基不好有直接关系。

  第二,激活思维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近些年在听课和参与学生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让我感到十分揪心的现象,就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弱化,思维呆板、固化、品质不佳。思维能力的弱化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务院、教育部到科学家和教育家一再强调人的创新能力,说明创新能力在我国人才素养中是严重缺失的。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思维,思维能力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思维能力的弱化很可怕,它决不只是科技创新的问题、更不是能否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更重要的会影响到人的智能发育。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曾忧心地说:一个人几个人不会思考,不会影响全局,如果一代人一个民族缺乏思考能力,那就只好落后挨打了。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为此担忧的同时,常常思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试图找到弱化的症结,但仍然得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或者说一个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理由实在是太多了:大到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评价的问题、社会尊师重教问题,小到教师的思维水平及落实课程标准能力问题、家长素养、家庭教育能力、学生生活方式导致的身体、智能发育问题等等,很难说清是哪一个具体的原因让现在的孩子思维发育受阻。但作为学校却不能回避应承担的责任。

  为了尽到学校应尽的义务,我们学校提出了“让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的学生发展目标,以此提高广大师生的重视度,并通过实施“创新型人才奠基工程”作为实现目标的载体。体现了我们落实国家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也是我们办适合学生发展教育的一个策略,更是我们要履行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义务。因为,小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是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关键期。

  我们实施“创新型人才奠基工程”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创新知识,具备多少创新能力,而是通过强化思维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创新品质。良好的思维模式应该是灵活的、敏捷的、发散的、多维的、创新的,创新品质应该是具有质疑、批判的精神和环保、节约、维权的意识。

  我们实施创新工程的途径有多种。在这里,我只强调课程和课堂这一途径。我认为,科技创新只有扎根课程和课堂,才是真实和有效的,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我们所说的课程和课堂包含所有学科,绝不只是科学课程,而是在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都要渗透“让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的思想,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入手,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讲究课堂的思维民主,不刻意用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营造思维自由宽松的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想象,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将尽全力去开发和保护儿童的创造能力,真正让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第三,科学的评价制度是提高质量有效办法。评价是导向。评价内容与方式的不科学,会误导教师,错引学生,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感觉“构建以学生状态为衡量一切工作优劣的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有效的办法。一是教师评价。我们以实施“优势·特色·品牌”教师培养工程为载体,将教师的评价完全建立在学生质量上,倡导“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真正的名优教师,其优秀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教师评价理念,完善评价标准及操作办法。通过评价,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学校大同”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在评价的引导下,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教学研究气氛空前高涨,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日见提升。二是学生评价。以改革学生质量监测办法为核心,根据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评价标准。以基础、习惯、思维、身心方面的考核为主要内容,采取全程跟踪、阶段侧重、底线达标、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生。通过评价,让教育教学步入科学轨道和良性发展。三是实施团队评价。为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改变教师工作单打独斗、资源浪费的现象,实行学年组、学科组捆绑式评价。营造以强带弱、比学赶帮、和谐共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