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专题  >  专题新闻
搜 索
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中心副研究员万思志:找准定位 内涵发展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9-02-03 10:06: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总结现代大学的发展经验,高校要建成一流大学,必须找准定位,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找准了办学定位,才能明确建设目标;只有坚持内涵发展,发展才有可持续性;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抓住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就是,准确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内涵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则指明了发展的具体切入点。

  一、找准定位

  办学定位是选择发展道路的前提,是指路明灯。办学定位可以分为行业定位和目标定位。

  1.行业定位。

  行业定位就是高校所服务的行业,也就是每所高校都要围绕一定的行业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继承和创新行业文化。不少行业性院校经过近十多年的扩招,围绕市场急需人才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设置了不少与自身服务行业无关的所谓热门专业,结果造成了学校的主业不突出,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甚至有些高校忌讳“矿”“地”“农”“林”等行业性字眼,挖空心思想把这些字眼从校名中剔除。这些造成了目前部分行业性院校在行业定位上出现了问题,外部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而内部则面临着行业特色淡化的困境。行业性院校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定位,要针对行业需要拓展课程和专业设置,要紧密围绕行业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

  2.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就是学校在未来发展中所要达到的办学水平。目前,在目标定位上,不少高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行业实际需要,将目标定的太高,太急功近利,且各高校的目标定位存在着同质化趋向,就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玩起了概念游戏,搞得人晕头转向。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依据行业实际需要来确定,发展目标既不能低于行业需要,否则学校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也不能太高于行业需要,否则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也就是发展目标与行业需要存在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

  二、内涵发展

  办学定位找准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近十多年来,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经历了规模迅速扩张阶段。诚然,一所高校的发展要想上档次上水平,固然离不开一定的规模,但是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不断扩张规模来获得长期发展。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已将重心放在挖掘自身潜力上,主张走内涵发展道路。所谓内涵发展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方面深挖潜力。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培养的质量则是学校的生命线。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思想,以及大部分高校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改革,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却不时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不少高校忽视内涵发展、不注意从内部挖掘潜力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东北林业大学坚持内涵发展,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着手挖掘潜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生方面,学校根据现有的办学资源及国家的人口政策形势,确立了一个合理的招生规模,并根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定位,合理确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在具体的培养标准上,除了坚持传统的“知识宽厚,业务过硬”外,要求所有专业学生必须“政治合格”,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能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在教师方面,学校坚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迷信各种头衔的“海归”、教授、专家和学者,没有盲目地从外部引进人才,而是注重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为了留住人才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改变以往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激励方式,努力营造一种公开、公平、自由、宽松的软环境,以事业吸引人,使教师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2.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高校的科研工作要能对接国家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并有能力解决行业领域具有全局影响的重大问题。据报道,我国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已赶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论文质量不高,且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平均引用率排名却在世界前100名之外。

  东北林业大学从内涵发展角度出发,努力为科学研究工作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求教师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能力、兴趣去搞科研,尊重教师的意愿,对科研项目的数量、等级、经费及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等级不作硬性要求,尤其是坚决杜绝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频繁检查、按年度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进行考核等不尊重科学研究规律现象发生,使教师免受折腾,让他们静下心来并有足够的时间去搞科研。此外,学校为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一是推进各学科的协同创新,以承担更多重大科研项目;二是推进行业协同创新,以提高科学研究的实用性;三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以提高科学研究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率;四是推进国际协同创新,以扩大科学研究的舞台。

  3.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一方面需要从社会获取各种资源才能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向社会输送人才和科研成果,并以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为社会培养人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建设外,还包括为社会举办培训班、提供咨询、选派专业人员到地方相关部门任职等形式。

  东北林业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强调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为辅,针对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并引领行业发展。在人才支撑方面,围绕行业需求,与企业合作,互享优质资源,探索人才成长新规律,为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和领军人才。在科技支撑方面,对行业中存在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整合校内资源,联合相关科研机构,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为行业企业解决关键的核心技术难题。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深入认识行业,把握行业发展命脉,科学评价行业未来需求,对行业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引领行业企业适时更新换代。

  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竞争力包括学科、师资、科研、管理、制度、文化等各种因素,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只能是学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主要通过学科体现出来,或者说大学基本功能的发挥是以学科为载体的。现代大学的发展史已反复证明,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服务的侧重点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都与学科密切相关。二是高校各方面的特色追根溯源都与学科有关,无论是学校的师资、学生气质、管理制度、建筑等特色,还是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特色,都深深地打上了学科特色,或者说,这些特色都是学科不同方面特色的体现。可见学科建设对一所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学科兴则学校兴,学科衰则学校衰。抓住了学科建设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责任编辑:王蕊

【专题】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