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两次会议精神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必须做好根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时值全省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之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学院的办学特色,思考如下:
一、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也在尝试进行产教融合,培养适应社会的工程技术人才。我省高校中,工科院校占比较多,发展工科教育,对振兴龙江经济会起到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二、 校企深度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为了迎合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需要,我们重点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1、大一新生,以老带新,练好内功
学院培育了一个ACM算法与竞赛实验班,他们有自己的实验室,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学习体系。实验班学生一方面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就是辅导大一新生。
实验班的同学带领大一新生自己搭建的Online Judge在线判题系统,用于日常的实战演练及模拟竞赛,搭建了软件共享下载平台,分享软件及学习资料。平时每周六下午实验室举行周练比赛,内容包括五个实际问题编程解决,比赛结束张榜公布结果,每道题的第一名负责在下周讲解该题,总成绩第一名作为下周比赛的出题者,如果某个题目所有同学都没做对,就由出题者讲解。周一至周五晚上评讲上周比赛题目,保证全员理解掌握比赛题目。每周三下午实验班的同学分头指导大一新生编写程序,同时选拔人才。在实验班同学的指导下,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普遍提升,优秀的大一新生会荣幸地选入实验班。
2、大二学生,深入企业,开拓视野
有了一年的程序设计训练,大学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如何应用,应用到哪里,还处于懵懵懂懂状态。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互联网企业发展现状,熟悉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激发学生设计研发热情。学院每年组织大二学生到牡丹江市互联网产业中心调研,参观牡丹江市传城房屋服务有限公司、黑龙江盛世雪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学生与企业零距离的深度接触,真正了解就业岗位的需求、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动力。
3、大三学生,校企合作,实训实练
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学院在第六学期开展校企实训月,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带领学生结合企业项目进行为期四周的实训实练。实训内容包括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抓取与分析、Web后台开发、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等实用技术。近两年,共邀请了11家行业知名公司培训专家来学校讲课,两届学生参与实训,累计进行20轮课程,共800学时。学生积极参与,反响强烈,实训效果较好,也增强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信心。
4、大四学生,为就业打基础,进入多家校企实训基地
学院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集中实习、分散自主实习两种方式进行。其中,集中实习本着“专业对口、就近就地、相对稳定、互利互惠”等原则进行,地点主要集中在牡丹江、哈尔滨、北京等地。提供足够的实习基地,针对学生不同专业方向需求,选择实习基地,对学生就业起到很好的衔接。
5、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学院支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院的创业典型——“3C”工作室(计算机Computer,核心竞争力Competition,合作伙伴Cooperative),致力于软件开发、网页设计、计算机维修维护、海报设计、图像特效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制作及公众号管理等服务。自工作室成立一年来,承担了牡丹江多家公司网站建立、管理及维护;微信企业公众号创建管理;多家淘宝企业店铺网站创建、管理及维护;部分高校网页设计;牡丹江地区店铺logo设计等工作。
三、按需办学,以实促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1、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建设课程
学校教师学历较高,但是缺乏技术应用经验,指导不了学生实践;学校外聘的企业导师负责实践,但是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也缺乏实操项目阅历。今后,准备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开发课程,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导师穿插案例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导相长,互相促进。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企业作为服务者,在前台;教师作为教学者,在后台,前后结合,对教师能力提升会有极大促进。
2、打造多梯次师资队伍
打造多梯次师资队伍,不仅是学校培养应用型学生的需要,也是建设高水平院校的要求。多梯次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企业导师、国内外兼职导师等。兼职导师教课以讲座形式为主,以开阔学生及教师科研视野。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既熟悉了企业需求,又培养了教师的实践技能。此外,通过聘用外教,开设双语教学,有利于提升本土教师的业务能力。
3、把认证标准融入培养方案
本科教学是学历教育,学士学位要符合国家教学标准,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本科审核评估标准等,对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有效保障。比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设计工程实践综合项目
现有的课程设置中,每个老师布置许多实验和项目,许多项目和实验学生应付压力较大,今后每学期将几门专业课程打通,去除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三门专业课综合一起安排实践任务,学期末安排一个综合实训,这样贯穿六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每学期末有综合实践,大一到大三,贯穿始终,学生到大四时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这样将实习实训贯穿全部培养过程,毕业后学生很快适应企业需求。
以上是我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措施,有些已经做的比较成熟,有些还在逐步摸索。工科专业办学是否成功,核心标志是学生是否能获得社会和企业认可。人才培养是漫长过程,我们还需不断努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工科大学生,为振兴龙江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