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八”历经风雨 黑土巾帼铸就辉煌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0年03月04日 18:19:11

 

  在抗日的革命大潮中,文艺界也卷起了惊涛骇浪。呼兰河女儿萧红挥笔写下饱含深情的《生死场》,以哈尔滨附近的阿城县一个偏僻小村庄为背景,作品深刻地描写了农村妇女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并塑造了从苦难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抗日英雄形象。人们称她的作品是“抗战的先声文学”。“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1935年11月14日深夜,远在上海的鲁迅挑灯读完《生死场》,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部被誉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浓缩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爱国情、民族魂鼓舞着白山黑水间的广大妇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为中国人民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黑龙江率先获得解放。黑龙江妇女在东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先于关内各省姐妹,首先获得了解放。

  1946年3月8日,哈尔滨市各界妇女在马迭尔剧场召开解放后的第一个“三八”节庆祝大会。

  为了加强妇女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各地相继建立了民主妇女联合会,动员妇女参加土改,救护慰问伤员,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

  获得了土地所有权的妇女,参加运动的热情十分高涨,她们争着丈量土地,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辛勤劳作。1948年,黑龙江省有20万妇女参加春耕、夏锄、秋收。

  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推动下,黑龙江地区妇女踊跃参与纺纱运动、絮行运动,掀起了赶制军服的热潮。许多妇女顾不得吃奶的孩子和家务,连续几个月昼夜奋战在工厂里,保证了前线及时供给。1948年全省5万多妇女在4个月中赶制了16万套军服的事迹在解放战争中一直被传为佳话。

  1949年,黑龙江妇女与全国妇女一道迎来了新中国建立。

  得解放得平等妇女获新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妇女解放运动从此开启了全新的纪元。千百万妇女从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束缚和禁锢,第一次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之初,国家颁布一系列法律赋予妇女与男子平等的地位。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明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第一部大法——《婚姻法》正式颁布施行,明确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现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这为广大被封建枷锁束缚、陷于婚姻痛苦中的妇女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女性第一次同男性一样受国家法律保护,拥有了和男子一样参政议政的权利,成为平等的人。

  为进一步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各级妇联组织相应成立。1946年9月,哈尔滨特别市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标志着黑龙江地区省级妇联组织的诞生。随后松江、合江、黑龙江省民主妇女联合会相继成立。1954年8月,黑龙江省妇联、松江省妇联合并,1957年9月,改称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妇女深入学习《婚姻法》、《选举法》,广泛开办妇女识字班,向妇女传授生产技术,进行妇幼卫生、劳动保护等宣传教育,为引导妇女参与国家管理、投身国家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之初,90%以上的妇女都是文盲,在农村,妇女则占文盲总数的95%以上。翻了身的妇女很快意识到落后的文化状况与她们迅速提高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不相适应。为此,妇女踊跃参与扫盲运动。扫盲提高了妇女参加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项建设事业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被妇女们亲切地称为“第二次翻身”。千千万万的妇女由一字不识的“睁眼瞎”成为能读书读报、学习理论、表达自我的新型妇女。

  投身建设为国分忧情系北大荒

  解放初期,新中国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国家贫油、少粮的局面使年轻的共和国处境艰难、举步维艰。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建设边疆的重大决策,黑龙江地区由此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大批知识青年、转业军人满怀壮志豪情和远大理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挺进荒原,拉开了开发北大荒、开发大兴安岭和建设大庆油田的序幕。各界妇女怀着对建设新中国的执著信念与忠诚理想,纷纷走出家门,支援国家建设。

  开发北大荒和大兴安岭的艰难程度在人类拓荒史上是罕见的。当时的北大荒野草过人、兽群出没,呼气成霜、滴水结冰,交通不畅,物资极端匮乏。广大妇女和男人们一样,披荆斩棘,顶风雪,斗严寒,硬是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禁区”闯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极大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女性模范人物。为了给国家多打粮食,新中国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和她的11位女队员们昼夜驾驶着拖拉机开垦着北大荒一望无际的原野。她们吃的是水煮土豆,睡得是地窨子,每天从晚6点干到早6点, “一想到国家需要粮食,好像全身被注入了使不完的劲儿”。刘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康拜因手,穆淑贤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绞车司机,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涌现出世界上第一支女子架桥队,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她们以“热血横扫漫天雪,汗水化透千年冰”的英雄气概,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甚至鲜血为黑龙江的开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她们的业绩也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妇女的信心和干劲。1956年,友谊农场“开荒模范”董延兰以中国女工代表身份出席世界女工第一次代表大会,将新中国劳动女性的风采展现给全世界。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