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公开征婚第一人 70个字震动世界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0年01月22日 09:51:37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丁乃钧的征婚启事。在启事中,丁乃钧简短、清楚、全面地介绍了自己,还附有一张戴着“墨镜”的照片。丁乃钧后来解释说,照片上的“墨镜”其实是变色镜。由于照相时的光线太强,变色镜就变成了“墨镜”。

  《市场报》的编辑也没想到,这则征婚启事见报后,被广为转载,使“丁乃钧”这个名字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与此同时,人们围绕他的这一举动,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支持他,认为他胆子大,很新潮;也有人批评他,说他“破坏社会主义文明、污染社会主义风气”。

  后来,新华社用英文电稿,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又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外国媒体评价说,他的这则征婚启事,是中国民众冲破思想禁锢走向解放的典型。

  对于这些议论,丁乃钧倒是心平气和,统统置之不理。

  很快,丁乃钧的征婚启事有了回音。据悉,至少有270多位姑娘给他写了信,其中有一位内蒙古姑娘,还千里迢迢地赶到四川,但不巧当时他已回江苏老家探亲。在这些来信中,丁乃钧看中了一位家在吉林的姑娘。两人后来通过书信来往,产生了感情。1981年底,两人在四川结婚。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能维持多久。两地分居两年后,丁乃钧带着妻子回到了江苏。他被安排在县城的一个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妻子则在一个商校任教。但是,妻子一直向往去南京那样的大城市生活,丁乃钧却给不了她。两人最终只好离婚。

  丁乃钧的第二次婚姻也和征婚启事有关。第一次婚姻结束几年后,丁乃钧在一则女方征婚广告中结识了第二任妻子。但两人结合后没多久,她又要与前夫复婚。丁乃钧理解她的想法,两人于是平静地分了手。

  1991年,在学生的牵线搭桥下,丁乃钧与一位比他小30岁的姑娘结了婚。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小,但在生活上却十分合得来,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17岁了。

  现在,丁乃钧已经退休。他在散步时,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家婚姻介绍所;看电视时,随时都可能“碰”上一档婚恋节目;翻看报刊时,满眼都是征婚的广告……他知道,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征婚”二字早已见惯不怪。每到此时,他都会想起1981年自己的那次“冲动”,以及它给中国大地带来的冲击。不过,老丁现在的生活很平静,他希望自己不要因为那件事而受到打扰,只想与家人平淡而幸福地过日子。

作者: 木子    来源: 环球网     编辑: 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