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近些年来中国有部分知识分子声称,中国与美国之间可以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承认,这是有原因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从实际上来看,中国与美国之间根本不可能建立所谓的“战略合作关系”,而且中国与西方(包括日本等在内)将会进入一个既不同于热战,又不同于冷战的“温战”时期。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政治态度是软化了。应该承认,这种软化是中国对西方的经济让步造成的。二次大战之后,西方经济的发展逐步滞缓。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进一步开拓市场,才可以突破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困境。而中国大陆还是一片极其巨大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不可能不着眼于中国大陆——自然而然地要求中国在政治上有所变革,为西方开放市场。中国大陆从1978年开始对外开放,之后,这种开放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政治态度的软化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中国市场开放是西方软化的前提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西方对中国政治态度的软化,实际上是中国对西方经济让步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造成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强大才造成了西方对中国政治态度的软化,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经济上的让步,即使中国经济再强大,西方的态度也不会变化。这还可以从西方与前苏联的关系上得到证明:难道当时的苏联及其盟国在经济上还不够强大吗?而西方是不是对苏联让步了呢?——“冷战”就是一个最好的解释。
必须看到,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将趋于强硬,有些人所期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原因有三:第一,西方经济发展问题只可能因中国大陆开放市场而得到暂时性的和局部性的解决,根本不可能得到永久性和整体性解决。因为造成西方经济发展滞缓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社会保障的救济模式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锅饭”,严重地窒息了经济的发展。这一社会保障模式不改变,西方经济发展不可能恢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西方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可是西方经济并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因中国开放市场而在整体上得到增长,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滞缓问题实际上依然如故。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必定会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而这种市场的开放必定会涉及到中国社会当前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格局。换言之,在目前的框架下,中国在经济上除了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大手笔的购买行为之外(最多也不过是区区数百亿美元而已),再进一步向西方全面让步的余地并不大,因此中国再让步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例如金融、教育、出版、保险、电信、电力、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真正的全面市场开放)。可以预言的是:它最终不可避免将演化为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政治强硬要求——要求中国对政治进行改革,而人权则是这种改革的最佳突破口。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