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域广袤,河流纵横,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农村水电越来越受到关注。“十五”期间,我省海林市、东宁县、爱辉区、逊克县4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县行列,孙吴县被批准为水电农村电气县备选县。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5个县(市、区)均已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提高了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发电量,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改善了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好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黑龙江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申立国副省长非常关心电气化县建设,从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选点工作开始,申省长就指示省水利厅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抓好选点工作,积极组织上报。经过5年的建设,黑龙江省按国家“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标准和要求基本完成建设内容,各电气化县用电水平均超过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并全部通过省电气化县验收委员会组织的电气化县验收。
(一)电源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新建水电站5座,改造水电站1座,新增装机容量3.481万千瓦,年发电量1.19亿千瓦时。
(二)电网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5个电气化县(市、区)电网建设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新建线路1,220.49公里,其中:110千伏线路234.8公里,35千伏线路130.6公里,10千伏线路626.5公里,低压线路228.6公里;新建变电站14座,其中:110千伏变电站4座,容量152,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0座,容量23,000千伏安;新建配电台区140个;改造线路3,660.24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598.04公里,10千伏线路815.5公里,低压线路2,246.7公里;改造35千伏变电站25座,容量63,580千伏安;改造配电台区1,396个。累计完成投资5.49亿元。
(三)投资完成情况
黑龙江省“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累计完成投资10.64亿元,电源工程完成投资4.97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0.372亿元,省级补助资金0.528亿元,各县自筹资金2.3094亿元,贷(借)款0.81323亿元,其他资金0.9472亿元。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49亿元,全部由农网改造资金解决。
(四)各电气化县用电水平达到电气化标准
通过电气化县建设,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五个电气化县各项用电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SL30—2003)。
建设成就
(一)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促进了农村水电的发展
“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省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使黑龙江省水电行业逐渐壮大,全省农村水电站(厂)由2000年末的61座增加到目前的67座,装机容量由18.1万千瓦增加到22.8万千瓦,同比增长了26%。5个县(市、区)水电装机容量也由2000年的9.22万千瓦增加到12.7万千瓦,同比增长38%,水能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特别是孙吴县二门山水库电站的兴建开创了孙吴县水电建设的先河,实现了孙吴县水电开发零的突破。海林市水电开发也在“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推动下空前兴起,市委、市政府把水电开发纳入了市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成立了水能资源开发办公室和林海水电公司,专门负责水电梯级开发管理工作,根据海林市水能资源情况确立了水能开发战略构想,规划常规电站23处,总装机31.4万千瓦。逊克县、黑河市爱辉区继续有序地进行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全省水能开发前景一片大好。
(二)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促进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使水电行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带动了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强。
1.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使水利系统水电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各电气化县水电企业规模、效益显著增加,水电企业新增就业人数352人。2004年5个电气化县(市、区)水电企业总收入7,381.62万元,比2000年增加2,039.62万元,增长38%,拉动GDP2,222.8万元,年创利税797.34万元。
2.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促进各电气化县经济迅猛发展
充足的电力保障带动三大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各电气化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4年5个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41亿元,比2000年增长44%,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3282元,创历史新高。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22.46亿元,比2000年增长18%。农业增加值实现15.70万元,比2000年增长23%。
(三)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三农”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水电建设加快了各电气化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电网改造,提高用电可靠率,促进各县的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各电气化县(市、区)均由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种、养、加、特、贸转变,各项产业齐头并进,黑木耳、烤烟、果菜、特色养殖等产业迅猛发展,目前,东宁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袋栽黑木耳总量突破3.8亿袋,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增收2,000元以上。果树总面积达到12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孙吴县大力发展大果沙棘的种植和深加工,全县已营造大果沙棘7.6万亩,成为全国栽植俄罗斯大果沙棘面积最大的县。各县的工业化发展和对外经贸发展增加了劳动就业岗位,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加速了城镇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5个县(市、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为6.38万人。
(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增加了电源发电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电水平,提高了供电保证率,输配电线路安全、经济、可靠的运行水平明显提高,故障停电明显减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各电气化县电压合格率达到95%以上,保证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居民生活的供电。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文明村建设力度加强了,村里的电灯亮起来了,道路宽阔平整了,增收致富的信心也足了。
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带动了各县(市、区)文化、旅游、交通、电信、服务等相关事业的发展。各地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日趋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到达标年五个电气化县已有电化教学场所83处、文化娱乐影视室(场)366处、医疗机构462个,均比基准年有明显增加。各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均提高到97%以上。科技、商品、市场等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科技兴农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得到加强,学科学、学文化蔚然成风,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促进了农村能源结构改善,保护优化生态环境
随着农村用电普及和农民生态环境环保意识的提高,利用电能取代传统木材作为燃料烧水、做饭和取暖实现以电代燃农民户数越来越多,五个县丰水期以电代燃户由2000年的4.61万户,到2004年达11.50万户,增长149%,有效地遏制了乱砍乱伐现象,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起到明显的作用。巩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成果。5个县(市、区)建设共新增农村水电装机3.481万千瓦,增加年发电量1.1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燃煤4.13万吨,保护森林143万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万吨。每年创造生态效益4,054万元。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