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报道:系统支撑与策略应对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09月21日 16:29:50

 

  三、应急报道采集力建设的远景规划

  (一)2010年,我们将在全国8个应急站点的基础上,再建10个应急站点,力争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建立有效的应急站点覆盖网络,最大限度地缩短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反应半径。同时做好和完善小型化直播设备、运营保障机制等相关配套建设。

  (二)2010年,中国电视直播联盟合作对象范围计划扩大至200家,并将有实力的县级广播电视机构和其他能提供视频信号的社会系统逐步纳入。

  (三)2009年,国内视频发稿中心建成;2010年,通过与欧广联、亚广联等组织合作,在国内视频发稿中心基础上,升级成为亚太视频发稿中心;2011年,在亚太视频发稿中心基础上,升级成为全球视频发稿中心。

  (四)借鉴德国地球网的做法,在国内重要新闻发生场所布设视频信息采集点,提高新闻的捕捉能力和第一时间报道能力。3年内,视频采集点有效覆盖各部委、全国机场、火车站、交通路口等新闻频发地。

  (五)建设中国电视新闻应急报道人才库。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对电视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们正计划对全国电视新闻系统内的相关专门人才建档培育,经过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野战训练",打造电视新闻采访报道队伍的中坚力量,储备应急报道的动能。

  应急报道的原则和策略

  正确的应急报道原则和策略,关乎媒体的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时机和内容,协调好与政府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舆论形成、走向的影响和媒体责任的实现至关重要。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失语",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是我们应急报道的基本原则;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失衡",准确处理媒体、公众以及政府三方关系,追求社会整体根本利益,是应急报道的基本原则。

  应急直播报道与其他报道的特点和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其复杂性和难度更高。它需要报道者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深刻准确的理解和全面到位的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导舆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具体报道活动中,要贯彻应急报道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经验是,必须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策略。

  一、敢于发声善于发声

  如果说敢于发声是先说话,抢占舆论话语权,善于发声则要求我们会说话,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善于发声有几个主要手段:一是制定正确的报道策略;二是深入报道现场;三是强化报道的深度和厚度。概括说来,就是要根据媒体自身特点和观众需求,使用正确的报道策略,有效作为。

  实践证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做到了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就能获得足够的舆论空间,积极的传播效果和正面的社会评价。例如抗震救灾报道期间,5月12日22时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播出;从13日开始,全国卫视上星台开始陆续自发使用中央电视台直播电视信号。据不完全统计,哀悼日前,全国共有23家地方卫视上星台全部或部分与中央电视台并机播出;19日-21日哀悼日期间,中央电视台26个开路和付费频道同步并机新闻频道,23家地方卫视上星台也全程并机或者部分使用央视信号,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在中国电视史上史无前例。

  此间,中央领导、普通观众、业界学者和境内外媒体都对新闻频道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众多海外媒体将中国媒体的作为与党和政府的作为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看待,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国家媒体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之间紧密相关;国家媒体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二者高度一致。作为国家媒体,我们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我们的报道就是在塑造国家的形象。

  二、选择好报道的时机

  重大突发事件复杂多变,事态进展和救援工作的重心处在快速变化过程中,新闻现场也会不断拓展和转移,由此引发的舆情民情也处在变化过程中。应急报道中,除了对事件发展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外,我们还要注意对事态变化引发的舆情民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作出预判,实时调整报道方向和重点,以此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对屏幕上的报道而言,这体现在对现场的把握,体现在对关键信息的捕捉与分析,体现在对公众关切的主动引导。正是"合适的时机说正确的话",正确及时地发声,就是喉舌功能的一项基本体现。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温家宝总理在灾区作出了必须尽快打通通往汶川道路的命令。于是,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迟迟不能打通成为全国民众最关注、最牵挂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开始出现质疑救援工作不力的声音。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从汶川道路抢修现场发回的报道澄清了疑问,疏导了情绪,有效引导了舆论。

  三、把握好报道的技巧

  与策划先行的报道不同的是,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设计难度更高,需要更多地讲究技巧。应急报道不是单一做条新闻,而是需要记者及时准确地找到事件的切入点,深入展开一个系统性的报道,而且面对的元素也很广泛和多元。这需要两方面的设计:一方面,现场报道的设计,需要记者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并深度挖掘,层层推进,巧妙展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多种编辑元素,将镜头难以展现的现场信息视觉化,例如用"图示"解释事故发生原因、大范围复杂的地理环境等。

  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5月14日22时的直播节目完整播出了长达7分钟的三角翼航拍画面,清晰呈现了灾区山体滑坡、桥梁受损的实况。这段画面播出后,立即被CNN、BBC迅速引用。

  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丰富了应急报道的表现方式,给直播节目加入了丰富的形态,增强了直播节目的节奏感和鼓动性。比如,抗震救灾报道的现场直播中,我们首次使用了国家测绘局专家带至演播室的立体三维地图,其视觉效果十分逼真,为观众了解灾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信息增添了更加形象直观的途径,弥补了电视镜头对于复杂现场解释力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释疑解惑的作用。

作者: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编辑: 刘华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