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很多人“忘记休息”
1995年5月6日,周六,三十出头的长沙电器厂职工张海燕跟往常一样做好早饭叫老公起床,“我叫他起来时,他眼睛都没睁开就对我说‘今天休息,不用去上班’,我以为轮到他休假了,吃过早饭后我就匆匆赶去厂里了。”
当她走到工厂大门口时就觉得不对劲,发现只有几个清洁工在打扫卫生,“平时厂里早已机器轰鸣,我以为是我早到了,也没有太在意,看到车间门紧锁,我就开始纳闷了,后来我才恍然大悟,这是实行双休日的第一个星期!”张海燕说,“犯这种‘小儿科错误’的人不止我一个呢!当我还‘云里雾里’时,就听到后面有脚步声,回头一看,我们车间主任李哥也来了,两个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1995年5月6日这一天,“忘记了休息”的一幕不止发生在张海燕身上,通过此后的回访和当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出现诸多类似的场景。大连水泥厂女职工刘红梅、湖北宜昌城区某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的李文孝,兰州的工人老程都忘记了双休日这茬事,同样直至到了单位,看到同事后相视大笑,然后转身各自回家。
1995年5月7日《青岛日报》作了如是报道:“昨天是第一个双休日,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当时在青岛市教育局工作的黎严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忆说,当天忘了休息日的在教育局中不止他一个,后来领导还专门表扬了这几名‘勤奋’职工。“
这么多劳动者“失忆”缘于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进行修改义上的双休日工作制正式实施,规定从当年的5月1日之后改为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这一处小小的变化诞生了如今家喻户晓的双休日工作制。在此之前的1994年3月,国家开始试行“1+2”休假制度,即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每逢大礼拜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这一制度只是试水,并没有强制实施,但大礼拜、小礼拜还是让部分中国人初步体会到了双休日的味道。仅仅1年后,也就是1995年5月6日,完全意义的双休日实施。
双休日,休息权和国际接轨双休日这一重大休假制度改革出台的原因,在1995年修改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一条解释说是“为了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维护职工的休息权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基于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工作特点,该《规定》第九条指出:“本规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1995年5月1日施行有困难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延期;但是,事业单位最迟应当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最迟应当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但对于大多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1995年5月6日这一天,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学者们自然是表达赞誉,尤其是与国际对比。学者们撰文称,这是广受欢迎的国家政策与法律,标志着中国在劳工待遇政策法律上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比如美国法定周工时是40小时,加拿大安省是44小时,英国是48小时(欧盟48小时),法国35小时,这意味着中国至少在休息权上已经和国际接轨。
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进中则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在他亲历的人民公社时代,农民除了2~3天“革命化春节”假,一年365天,一天10多个小时战天斗地:“抢晴天,抓阴天,毛毛细雨是好天,冰天雪地似热天,月亮底下当白天”地改天换地,并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头来,即使是种地的农民自己的肚子用红薯杂粮也填不饱,还谈什么双休日?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