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数次采访马永顺,对马永顺的事迹从不了解到了解,我逐渐明白了马永顺何以感动他那个时代、也感动了当今我们这个时代,还明白了马永顺的精神必将永驻。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致力于生态恢复,他用几十年不断的坚持启发了我们对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的思考,他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方式诠释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日前,记者又来到铁力林业局,在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场、马永顺的家中,还去了他的孙子所在的大学,试图再一次发现、再一次感悟。
植树“还账”第一人马永顺最开始的植树目的是“还账”。
当年,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木材,他披星戴月地工作在伐木场上,一个伐木季节,他一个人干6个人的活,伐木1200立方米。他曾发明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被编入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
1959年,马永顺进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周总理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说: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造林,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总理一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使马永顺对是非功过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他在精神世界中又有了另外一番追求。从此,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劳模,而是一个背负着“欠账”压力的劳模。他伐树越多,就越是认为自己“欠账”越多,于是他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加紧伐树,为了青山常在更加加紧植树“还账”。
每逢春秋两季造林时节,他上班时间总要比其他工友多一些,而且身边除了伐木工具外,还多了一捆树苗,别人还没上班的时候,他就先栽几棵,别人下班走了,他还要留在山上再栽几棵,甚至午休的当口,大家坐在一起喝着“小烧”、暖着身体、对着大山侃大山时,他也能在一缸子“小烧”下肚后再栽几棵。
谁都知道只要是马永顺认准的事,他就会坚持,但是,谁都没有想到,马永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植树“还账”。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他土豆当饭,依然植树不停;胃痛得受不了时候,在被当作黑劳模上山反省的时候,在腿伤复发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植树“还账”。
1982年,马永顺退休。他那时给自己算过一笔账:一生大约伐了36000多棵树,已经还种28000多棵。那差出的8000棵树一直在他心中挂念着。
他的孩子们至今还记得父亲说过这样的话:多伐木没错,但不还账就有错了。别人退休都是钓鱼、打麻将、看孩子,可马永顺却对所有劝他歇歇的人说:我不能食言。
已经退休了的马永顺成了二股林场的编外营林工人,跟年轻人一样,他踏遍深山,忘情地播绿。当时的林场场长劝他注意身体,他却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在山上跑了一辈子,有的是劲儿。
造林诞生个“马家军”1991年,已经是78岁高龄的马永顺算来算去知道还差1000多棵树没栽上,他担心自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兑现不了自己对大山的承诺,辜负了总理对自己的嘱托。于是趁着春节全家团聚的机会,他动员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全家19口人和他一起上山植树。他的倡议得到全家的响应,于是植树造林的“马家军”正式组建。
这年的5月5日,正好是星期日,一家人早早地穿上胶鞋,拿着锹、镐、水桶和其它植树用具,拉上树苗,开始了“马家军”的第一次出征。
这一次植树给全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大伙干累了休息的时候,还互相谈笑着,马永顺更是兴奋地喊起了伐木号子,弄得大家直逗他:词儿该改了!
1998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马永顺全球500佳称号。一位日本友人评价马永顺说,中国的劳模都是阶段性的,红了几年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唯独马永顺经受住了半个世纪的考验。有中国学者评价马永顺,对环保的启蒙意识比1972年的斯得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来得还早。
1998年夏,朱镕基总理来到黑龙江视察和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时,在哈尔滨市专门接见了马永顺,称赞他为中国的林业事业和环保事业做出的双份贡献。
现在,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还在植树“还账”,据最新统计,到2009年春季,“马家军”已经植树6.5万棵。
提起植树,马永顺的大儿子马春山告诉记者,他父亲去世后,全家人从未停止过植树,每年的春、秋植树时节,不管是在外地工作的,还是年老体弱的,都风雨无阻地聚在一起,按照惯例,在母亲的带领下,上山植树。而且,一年比一年植的多。
老三马春波说,虽然父亲最初“还账”的目标是把他所砍伐的3.6万棵树栽回大山,但几代林业工人伐树的数字已经无法统计,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我们已经答应绝不停止植树,让植树造林这个事在家族中延续下去。
老二马春青曾任马永顺纪念馆馆长,他和四弟马春生带着记者来到马永顺林场,一个劲儿地指着父亲种下的已经长高了的一片林子给记者看,其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记者说,父亲得到了很高的荣誉,当了一辈子劳模,逝世后又被国家追认为“林业英雄”,这些都是父亲留给我们这些子女的精神财富,为了珍惜这些荣誉,我们始终按照父亲的要求严格律己,从不搞特殊化,从不敢给这些荣誉抹黑。
在马永顺的像前,他的二儿子和四儿子在回忆父亲的故事。
据了解,马永顺的六个子女都从事着普通劳动者的工作,虽然每个人的生活境遇都有变化,但不变的是植树“还账”的行动。
在铁力,记者同行王树国说,“马家军”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相当多的人加入到了植树的队伍,马老用32年的时间植树3.5万棵,马老去世后,马永顺家人又植树1.5万多棵,每年都植树上千棵。自从更多的人加入到马家军的队伍,“还账”的成果越来越大了。
孙辈上学学林业在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马永顺的精神在林区落地生根,像一棵茁壮的绿树一样扎根大地深处。林业职工刘汉民认为,马永顺给林区留下的不仅是这几万棵“还账”的树木,而是他代表林区人对生态环境的虔诚的承诺,为了这承诺,几乎所有的林区人都投入到了“还账”的行动中,这是一种对生态友好的行动。
也许,这就是马永顺精神永不落伍于时代的真正原因。
马立志是马永顺最疼爱的小孙子,5岁时就被爷爷带到山上去一起植树,爷爷哼唱的《植树谣》就是为他编的,他至今记得:刨大坑、栽当中、踩结实、不透风……
1999年秋季进山造林时,11岁时的马立志虽然人小,却已经有了6年的植树经历。
现在已经是东北林业大学大一学生的马立志,从来没向同学们暴露过自己是马永顺孙子的身世,但他自从爷爷去世后一直沉浸在对爷爷的追思中,每到面临选择的时候,他总要想:爷爷希望我怎么做。
林大校院里的马立志,青春、阳光、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这20岁的憧憬里面一定与森林有关。
提起小时候随爷爷上山植树的经历,他认为那是一种幸福,因为不为名、不为利、自费植树、不求回报的过程是一种纯粹的奉献,这种奉献,有的人一辈子都做不到。他也有自己的一本植树账,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植树七八百棵。
马立志在学校里每月只花四五百元的生活费,当记者问够花么,他说,够了,爷爷生前就很简朴。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马立志说他似乎时常在与爷爷对话,他也经常向爷爷汇报自己的成绩、述说自己的想法,尤其当他放假回到大山中去的时候,他就感觉和爷爷更近了。他对记者说,我是因为爷爷才走上了学习林业科技的路,将来我会用学到的知识交出让爷爷满意的答卷。
唱着劳动号子离去1999年10月22日,是马永顺最后一次带领全家进山植树的日子。这一次,除了马永顺家人,林业局二中的30多名优秀学生干部也加入进来。记者也曾参加了马老生前的最后一次植树活动。
植树前,马永顺耐心地给大家做示范,讲要领,植树休息的空隙里,马永顺还给学生们讲述他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看阅兵仪式的情景,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休息的时候,马永顺兴之所至,带领大家又唱起了劳动号子。
1999年马老领着全家19口人上山造林间歇,马老兴奋地唱起了劳动号子“大家使劲干,唉嘿哟……”记者万冲拍摄于1999年
记得这一天午饭时,马永顺兴奋得像个孩子,一会说着笑话,一会儿又趁着老伴不注意偷偷给自己倒酒。见大家都劝他注意身体,他不服气地对记者说,就我这身子骨,身上没有不好使的零件,再干十年也没问题。不想,第二年的春节期间,马老就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告别了他所热爱的青山绿岭,告别了他所追求的植树造林事业。
马永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说的、和做的全都是植树和育苗。2月4日除夕夜,马永顺把合家团聚的家宴变成了家庭会议,在“会上”,他宣布了三个重大决定:一是植树翻番,二是要多种红松,三是要建设家庭苗圃。
“会上”,马老还就一些细节问题“强调指出”:老大要换个好使的镐,老二要穿个结实的鞋……他甚至还提出要用大女儿开饭店挣的钱建立一个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造林有功的人。在马永顺的头脑中,没有公私的界限,他从来都是自己掏腰包租车上山植树,自掏腰包购买植树工具,甚至自己掏腰包给邻居们做了一个又一个垃圾箱。记得,“马家军”最后一次上山植树,他是花了200元雇的车,而他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357元。可是,他却舍不得花钱买他最爱吃的猪苦肠。
1999年秋季马老最后一次上山造林时在林中小憩。
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马永顺留在世间最后的声音竟然是一句句劳动号子,那是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行动起来呐呦嘿,植树造林呐呦嘿,造福子孙呐呦嘿……
这就是马永顺留给这世上的最后遗言,也是他对世人的最后嘱托。
马永顺逝世后的第二天,记者又一次来到他的家里,还是那个简陋的平房,没了老人乐观诙谐的话语;还是那个窄窄的一铺炕,留下了老伴儿孤单的身影。在老伴王继荣眼里,马永顺是一个会生活的好男人,一生都对她很呵护,前两年还干了一回时髦事——俩人一起拍了一回婚纱照。
马老最疼的孙子、当时只有十一岁的马立志捧着爷爷的遗像说:等开春进山植树时,我把爷爷的那份也种上。
在送走老人家后,马永顺的老伴儿和子女们都毫无异议地表示,马老的生命结束了,但植树的行动不能停止,以后任何时候,活着的人都要把植树这活儿干下去。
马永顺的老战友张道廷曾经是马永顺林场的副场长,自从退休后就当起了义务守墓人兼义务讲解员,闲暇之余,他还创作了很多首缅怀老英雄的歌曲,瞧,他正吹给老马听。
新闻链接
马永顺
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上世纪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多出木材,他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东北林区推广了他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截至1999年,他带领全家共义务植树5万多棵。他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