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流泪
2002年1月来哈的日本律师要走访18位中国的受害人,一一了解他们的受伤情况,《新闻夜航》记者也随同律师一同深入采访。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位受害者,是在双城市周家镇炮弹爆炸事件中丧生的刘远国的妻子祁淑芳。她以受害者亲人的身份,作为原告之一起诉日本政府。而双城市周家镇的炮弹爆炸事件正是整个“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炮弹伤害中国公民案”的导火索。因为它就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前一天。
我们在资料库借到了记录这次爆炸事件的播出带,其中的两个镜头令我终生难忘:一个是受害者遗落在爆炸现场的一只鞋,拍摄的时候正下着小雨,画面上,雨点砸进破旧的鞋巢里,于是盛满了雨水的鞋巢开始泛起涟漪,那涟漪分明是血红色的;另一个,就是刘远国被炸得残损的躯体,因疼痛而翘起的双臂上已经不见了双手,而前胸的大片皮肤也被瞬间的高温烧溶。我们被眼前这血淋淋的一幕震撼了,采访齐淑芳时她因悲伤和劳累而佝偻的身子,她那无助的眼神仿佛就在我的对面,我的视线开始模糊,泪水早已无法控制,而最早采访此事的白静也在我的旁边泣不成声。这是我参与“对日诉讼”报道第一次流泪,而在以后的报道中,我不知道自己流了多少次眼泪。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要把报道继续做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帮助这些无辜的人。
一场直播
经过了一年时间的系列报道,《新闻夜航》全景展现了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和炮弹伤害中国公民的详细情况。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受害者的对日诉讼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得到了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立案和开庭审理的机会。2003年5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10时,日本东京地方法院103号法庭将进行对“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和炮弹伤害中国公民案”的第一次判决。黑龙江电视台领导、《新闻夜航》制片人及编辑组做出大胆决定:对此次判决进行跨国现场直播,我们将通过卫星信号把侵华日军使用和遗弃化学武器的罪行向全省、全国、全世界人民公布,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这次直播还将是黑龙江电视台建台以来首次实现跨国直播,意义非凡。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如果说直播的精彩程度取决于直播内容是否丰富,编排是否合理,主持人、记者发挥是否正常,那么,直播成败的基础就是技术保障是否到位,安全播出是否存在隐患。多年以后,我曾经听一位新闻同行这样说:电视电视,没有电,哪有视?话虽土了点,但是却道出了个中真谛。
直播方案分两大块,一是直播内容方案,二是直播技术方案。因为前期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和即将发生的动态消息,所以在内容的设置上,只需要考虑要删减哪些内容,直播才更好看,所以相对简单些。而直播技术方案就不那么简单了,远涉重洋,我们不可能携带大量的本台技术设备到日本,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摄像机到上星设备,全部租用日本东京本地电视台的。如此一来,好像问题全解决了,其实细节多多。为了节省成本,我台只派出了4人的前方直播组,分别是:王晓利,沈德新,王黎明和我。我们到达东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技术设备提供方——日本TBS放送的技术人员碰头,协商技术问题。日本方面请我们吃正宗的上海菜,大家边吃边沟通直播的技术保障。因为语言不通,技术问题又非常琐碎,负责技术协调保障的王黎明连筷子都没动就开始和日方人员认认真真地逐项确认。翻译沟通,手语比划,画图说明……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最后,所有关于直播的技术项一一落实。当王黎明拿着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几页稿纸微笑的时候,我们正从饭店大门走出,准备和日方的技术人员告辞了。
王晓利低声问王黎明:黎明,技术环节都确认了吧,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王黎明:放心吧,所有想到的问题都确认了,没问题。
王晓利:直播中导播还是用他们的人吗?
王黎明:对,但是我要在导播身边担任导演,否则他对咱们的脚本无法充分了解,机位调度和切换不灵。
王晓利:行,就这么办。
此时的王黎明似乎突然想起个事:哎!不对啊,你们中午吃的什么啊?我还没吃呢!
我们仨这才意识到,这顿午餐,他一口都没动。
5月15日上午8点,跨国直播在大雨中准时开始,顺利进行,10点30分,成功结束。
在直播中,王黎明既是技术保障协调,又是直播现场导演;王晓利既是现场总指挥,又担任摄像员;我和沈德新既是出镜记者,又担任直播现场协调员,就这样,前方组四个人和哈尔滨后方演播室配合,借助日方技术设备,完成了两个小时的跨国直播,实现了黑龙江电视台历史性的跨越。
直播结束,我们搞了个小小的庆祝晚宴,晚宴上,我们给王黎明点了两碗牛肉饭,补偿他没吃到的那餐上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