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谢晋回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复读,攻读导演专业,导师余上沅,并得到洪深、曹禺、黄佐临等著名戏剧家的教诲。
1948年,谢晋完成学业,先后在大同电影企业公司、长江影片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助理导演、副导演。1950年,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后任长江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
从1943年到1948年,谢晋完成了从对戏剧有兴趣到专注于电影的志向嬗变。谢晋电影生涯的开端很不错,所师从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中国戏剧影视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师级人物,这些人物都有着欧美文化的教育背景。在后来谢晋独立执导的电影作品中,无论是剧本结构的精巧,还是表演的细腻、生活化,亦或注重抒情色彩的浓淡相宜,及对人物性格的戏剧性刻画,都可以看出这些大师的艺术风格对谢晋的影响。
1950年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所的学习经历,对谢晋后来的导演成就也应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肯定有助于谢晋对新中国的新制度、新生活产生全新的积极认识,并做出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的决定。
谢晋的电影,伴随着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脚步前行。
1953年,谢晋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淮剧短片《蓝桥会》。《蓝桥会》在中国电影史中似乎可以说是一部习作式的作品,但它对谢晋的导演生涯,却有着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得到提拔重用的短暂日子里,1954年,谢晋正是凭借这部短片,晋升为导演。
淮剧《蓝桥会》,讲述一个叫尾生的青年与一个叫蓝瑞莲的女人,约在蓝桥下相会,遇到洪水暴发,尾生被大水冲走,蓝瑞莲也投河自尽。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盗跖篇》:"尾生与女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应该说,谢晋的电影,很多都在传递着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信息,《蓝桥会》的故事,当然是透过男女主人公的行为,阐述信义与承诺比生命还重要的意义。可能正是谢晋很好地把握了这部影片的主题内涵,才会得到晋升导演的机会。这部短片应该显示了谢晋作为导演的才华,所以他才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从1953年拍《蓝桥会》到1965年拍《舞台姐妹》的这12年时间里,谢晋导演了10部影片,其中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深受观众喜爱。
谢晋早期的作品,总是呈现着乐观明亮的情感色彩,与电影产生的时代氛围一致,这一阶段其影片的人物形象也是热情单纯的,叙事风格轻快流畅,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调。
从1979年到1989年,谢晋的电影创作进入了"成熟"期,导演的10部作品中以《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的影片为代表。谢晋在这些作品中,融进了历史观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影片在中国内地被认为是"传统主流电影的当代代表",而在国际上则被看做是中国"政治情节剧"的经典文本。
谢晋电影的成功,得益于上世纪40年代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那些大师们的栽培;得益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界的老一辈艺术家和有眼光的领导者的信任与支持;得益于其本人善于在影片中处理好时代需要与个人艺术鉴赏眼光的关系。批评家说,他的作品很少与时代的主体风格产生矛盾。谢晋自己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年,很大程度上,电影是作为政治教科书的艺术形态存在着。
毫无疑问,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电影肯定要在相当程度上为政治生活服务。关键在于如何让政治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谢晋同时代的电影导演中,很多人具有编写可读性极强的政治教科书的才能,谢晋在其中更是出类拔萃。
的确,相对于一些电影导演喜欢利用电影语言自说自话,谢晋很会利用电影语言表述他对时代风格与社会需要的感受,表述大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的主流情感。对他的这个特点,评论界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正面的说法是,他重视继承"五四"以来中国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对国外电影语言和技巧的新发展也很关心,注重运用多种电影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真实动人。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他着意探索影片的民族风格。
负面的说法是,他的电影主要靠向政治献殷勤而得势,因与官方"套磁"而得宠。
有批评家说,谢晋的电影具有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将儒家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应对现实苦难的浪漫情怀、中国传统的通俗传奇经验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巧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表述自我、表述中国、表述人和人生的基本立场、视角、结构的审美形态。通俗点说,谢晋的电影符合中国观众喜欢看大团圆结局影片的心理习惯:好人历经苦难,坏人作恶多端;好人坚强不屈,坏人终将完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