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群众活动由群众办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了解邻居节、参与邻居节?生活报秉承这样一个理念:从为百姓办转变为由百姓自己来办,真正将社区群众作为活动主体。为此,《生活报》制定了“以报道推活动,以活动带报道”的工作思路。
《生活报》与多家企业联手,为社区居民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如,露天电影周、电影周文艺演出、儿童文艺演出、俄罗斯舞蹈演出等。在相关企业的支持下,《生活报》还搞了全市统一“敲门日”活动,一天敲开了100个社区几千户居民的家门,送去精美礼物和《邻里文明公约》。邻里们走出家门,纷纷佩戴上邻居节信物红色“邻居结”,气氛喜庆祥和。今年的“敲门日”,南岗区有27个社区统一行动,居民都踊跃参加。各社区组织的邻居节活动可谓好戏连台。道里区开展的“中秋邻里情”晚会,设置了一个主会场,100个分会场,参与活动的市民达到10万人。道外区在维也纳广场举行历时一个月的社区文艺晚会,22个街道110个社区的5万群众直接参与了演出。《生活报》又陆续推出了邻居节形象大使评选、邻居节群众歌手大奖赛等活动,共有千余名选手报名参赛,市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邻居节活动的互动性特点突出,主要表现之一是活动的点子主要从市民中征集而来。《生活报》开辟了“邻里故事”、“特色活动”、“寻找老邻居”、“金点子”、“心中芳邻”等专栏,还举办了邻居节节歌、节徽、《邻里文明公约》等征集活动,并推出专版、设立热线,每天报道活动最新进展,以及普通市民对邻居节的建议。其中,社会效果最突出的是首届邻居节时推出的《邻居文明公约》征集活动,掀起了一场居民区公德大讨论。
互动性的另一个表现是群众广泛参与,逐渐成为活动的主体。在首届邻居节《生活报》组织协调开展的100余个活动中,先后有100余万市民来到了活动现场,来稿来信的市民超过了5000人。在首届邻居节闭幕晚会上,群众演员达到200余人,演邻里间的事儿,唱居民创作的歌儿,整台晚会亲切、流畅。以邻居节为主题,很多社区居民还自发组织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如百家宴、爱心门铃、居民楼对歌赛、旧物互换大集等等。正是群众的参与和智慧,几年来邻居节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创新。比如今年全省第三届邻居节,《生活报》根据市民建议,举办了社区防灾自救知识讲座,讲座人全部来自于我省赴四川地震灾区救援的消防官兵、医生和心理专家,他们结合救援经历的讲座,深深打动了社区居民。
建议:应成为城市固定节日
邻居节活动得到市民的广泛参与,也受到省领导的关注。时任省委副书记刘东辉作出批示:开展这项活动很有创意。可先开展好活动,有了一定基础时再考虑设置全省性节日问题。
首届邻居节刚刚结束,《生活报》热心读者纷纷来电话询问,下一届邻居节怎么搞,他们希望邻居节不要搞成“一阵风”,要将其长期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民间节日。同时,希望把节徽、节歌和《邻里文明公约》都确定下来,使邻居节成为市民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形象。还有读者建议,由省文明办和生活报社牵头,成立邻居节组委会,吸收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市民代表参加,解决活动的资金来源,从机制上保障邻居节长期举办下去。
《人民政协报》发表了黑龙江省五位政协委员的联名建议:将邻居节设为黑龙江省固定的民间节日。一位市民在来信中说,邻居节是一种寓教于乐、群众能广泛参加的大型活动,比起宣传标语、口号和简单的文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落实力度。固定的邻居节会将政府组织的建设内容,转变为一种居民自发、主动遵循的处世行为准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于如何固定这个节日,一位学者认为,一方面,参与开展活动的单位和群众,不但要把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要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引导身边群众,切实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面积极支持这个活动,并认真收集经验,组织推广,以一种明确的褒扬态度将其定位。
目前,黑龙江省邻居节活动己经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网等都对活动重点报道,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还建立了哈尔滨市邻居节专题,在其他很多省域的电子媒体上,也都能找到《生活报》的相关报道。这样的影响力,在同类新闻传播中是比较罕见的,既表明全社会广泛关注邻里关系建设,也表明活动的策划是相当成功的。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黑龙江省邻居节一定会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