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网专题 正文
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6-02 15:14:30
 

  马背民族对马情有独钟,他们依赖马、热爱马,把马作为蒙古族人的象征。由此,产生了以马为背景的马纛、马徽和马像等图形标志。其中,在成吉思汗指挥的军队里,除了黑纛、白纛外,还有一Ⅲ狼牙镶边的蓝色大旗,旗中间绣有一匹奔驰的白色骏马。这面马军旗指向哪里,军队则打到哪里,这面白骏马军旗便成为军队的无声指挥官。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马徽则被确认为蒙古国的国徽,整个图案是蒙古人骑着骏马向初升的太阳奔驰的图形。1992年,蒙古国修改国徽时,把原来设计的图案修改为一匹管双翅的神马自由飞翔。代表一个国家的国徽,无论怎样修改,都脱离不了马的主题。这就充分地说明了马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化。另外,去过蒙古族地区的人都会发现,在蒙古族许多地区,都雕塑一匹高大的骏马来作为蒙古族地区的标志与代表。乌兰巴托的苏赫巴特广场、呼和浩特火车站广场曾雕塑一匹扬鬃翘尾向天。腾飞的骏马;赤峰市、前郭尔罗斯、肃北等地也都在引人注目的地方塑有一匹高头大马作为象征。黑龙江的蒙古族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那达慕会场以及天湖广场,都塑有一匹高大的骏马作为蒙古族的象征。

  蒙古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崇马,崇马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黑龙江的蒙古族人有葬马与建立马敖包的习俗。这是蒙古族人祭祀马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马对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主人为了对马进行酬报,马死后便把它埋葬在一个风景幽静的地方,并举行葬马仪式,以示谢恩;或者在葬地堆起敖包,以示纪念。清朝时,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保日浩特叶希扎木苏公爷的祖辈,因其女儿远嫁到巴尔虎部受虐待,所以派人乘一匹枣红驱风驹前往将女儿抢回,驱风驹日夜兼程,甩掉了巴尔虎人的尾追。到家后驱风驹因劳累过度而死去。公爷为了纪念这匹枣红驱风驹,便将它葬在村头岗上,并在葬处建起了一座马敖包,每年都进行祭祀。这类马敖包在蒙古族地区还有好多。有的是官府的,有的是民间的,这种葬马祭马习俗,反映了蒙古族人与马的密切关系。

  选神马也是蒙古族人崇马敬马的一种习俗。在黑龙江蒙古族地区每一个“苏鲁克”(群)都要选一匹神马来主宰这群马。他们认为牲畜是上天赐给的,上天也要派神马来管理畜群。蒙古族人选神马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种仪式过去由萨满主持。仪式开始后,萨满要穿好神服,手持神鼓,口诵赞马祝词。当佛教传人后,则改为喇嘛诵经,由主人致祝赞词。选神马时,要把马群拢在一起,在马群中央放一张小桌摆上供品,焚香,洒祭奶酒。被选的神马必须是全鬃全尾,毛色整齐,没有杂毛,没有任何伤痕,并且是没有使役和乘骑过的牡马。入选后,神马的鬃尾都要系上五彩布条,向马头泼洒奶酒,全身上下过香火,以示圣洁。从此,在蒙古族人之间便形成这样的规矩,对神马,不准乘骑、不准使役、不准套驯、不准挽车、不准买卖、不准鞭笞、不准咒骂、不准转送。直到老死再选新神马为止。另外,选出神马后,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达喇拉嘎”祭。如果马群染疾时,随时举行“达喇拉嘎”祭。祭祀时也是在马群中摆一张小桌,摆放祭品,然后主人致祭词,双手握一束各种彩布装饰的柳枝丛,顺时针方向摇晃,并在口中祈祷:“宝音贺希格,呼来!呼来!”意为福禄吉祥。对这句祈祷词要反复呼喊。祷毕,用柳枝蘸马奶酒向马群淋洒,这样畜群才能得以安宁。以乳洒祭,会使畜群兴旺。这是蒙古族人特有的一种祭马形式。居住在齐齐哈尔市郊区的巴尔虎蒙古族人,有专门祭祀马神的场所,称马神庙。每年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巴尔虎人要到马神庙祭祀马神。马神庙中的马神,是一尊气势雄伟,并长有三只眼的偶像,旁边站立着一匹骏马。这也是从尊崇神马到供奉马神的升华。

  祭祀禄马风旗也是黑龙江蒙古族人的古老习俗。禄马风旗也称:“天马图”,蒙古语叫“黑毛力”,直译为“运气马”,不过用“走运”来翻译更为贴切。禄马风旗的原始形态的画面是:在蔚蓝的天空中,飞驰着一匹骏马。骏马的右上方镶嵌着一轮红日,左上方吊挂着一轮明月。马的左前蹄踏着一只猛虎,右前蹄踩着一只雄狮,左后腿蹬着一条蛟龙,右后腿践着一只彩凤。把这幅画镶上狼牙边,然后门前筑一个祭台,祭台中央竖一根旗杆,把禄马风旗悬挂在旗杆顶上,随风飘荡。农历每月初一日,要在祭台上烧柏叶香,以示祭祀。有的人家在门前竖两根旗杆,旗杆顶端有类似白纛的三股叉.也有的呈菱形箭头,两根旗杆相距五米左右,上端相互用绳索相连,将禄马风旗拴在绳索中央,两侧悬以蓝、白、黄、红、绿五色彩旗。蓝色象征长生天;白色象征纯洁吉祥;黄色象征大地;红色象征血液;绿色象征草原。从禄马风旗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游牧时期驯养的马居首位,起主导作用,马足下的四种禽兽,即四雄,是马的力量的象征,主要衬托马。自从黄教格鲁派传人蒙古族地区后,蒙古族人被强迫放弃了萨满教,改信藏传佛教。禄马风旗也随着蒙古族人宗教信仰的改革而发生变异。原来纯粹崇马、祭祀马的禄马风旗,为了迎合宗教的需要,掺进了很多有关佛教的东西。禄马风旗画面上悄悄地增添了“轮王七宝”(金轮宝、神珠宝、玉女宝、藏臣宝、将军宝、白象宝、绀马宝)、“佛堂八供”(宝伞、金鱼、宝瓶、妙莲、法轮、右旋海螺、吉祥环结、胜利幢)等黄教格鲁派所宣扬的宗教观念。当然,禄马风旗的演化,决非到此止步。由于中原文化对草原的影响,道教的“七曜”、“八卦”、“九宫”、“十二生肖”、“二十八宿”等古老文化也都登上了禄马风旗,使蒙古族具有民族特点的祭马习俗演变成了多元的复合文化。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孙晓锐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互联网宣传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